當代藝術的十三多與十三少
2015/2/8 11:50:30
市場并沒有毀壞當代藝術,反而使藝術家獲得了更有尊嚴的生活和更高的社會地位,也讓這個行當有“十三多”和“十三少”。
盡管沒有統計數字表明中國到底有多少當代藝術家,但是從事這一類型創作的人的確表現為一個明確的共同體。他們有類似的教育出身、發展路徑、創作來源和工作模式,一些因為風格被劃為群體,另一些被市場看作同類。
圍繞著藝術家的,有收藏家、批評家、策展人、市場銷售,以及媒體人、粉絲和預備役藝術家,他們共構了藝術圈的生態。
在各種判定當代藝術價值的榜單上,Top10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名單。在最新出爐的“2014雅昌·胡潤藝術榜”上,曾梵志、周春芽、劉野、羅中立、方力鈞、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劉小東都是連續第七年上榜。
1992年廣州雙年展,當代藝術正式公開進入市場,藝術家們意識到藝術是有價的。當時栗憲庭難過地掉下眼淚,但是市場并沒有毀壞當代藝術,反而使藝術家獲得了更有尊嚴的生活和更高的社會地位,也讓這個行當有“十三多”,細化的分工、聚集的財氣人氣、擴大的存在感,說明其中生機勃勃。而作為一把雙刃劍,為天價馬首是瞻的風氣也令當代藝術有“十三少”,友好的社會界面并不能解決藝術創作的瓶頸和藝術批評的失語。
看清當代藝術的多與少,讓觀眾撥開金錢的面紗,得以和藝術面對面。別管拍了多少錢,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色彩派關注色彩,造型控看到形態,熱衷政治者解讀意識形態——好作品總能讓你找到樂趣。
當代藝術的“十三多”
想成為藝術家的人多
搞藝術成為體面職業,學藝術就成了優先選項。國內八大美院爭破頭,2014年美術類文化課分數線已經達到同批次普通文理科成績的70%,錄取比例1:50。很多人轉而花高價出國學習藝術,今年歐洲迎來了藝術留學小高峰。不過,預備役藝術家的男神才不是梵高或羅斯科,而是時尚雜志封面上的億元藝術家。
熱錢多
其他領域的投資機會有限,使大量熱錢涌入回報可觀的藝術市場。在剛剛結束的2014春拍中,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以及嘉德香港分別報出34.2億港元、11.36億港元和3.47億港元的總成績。但當代藝術展示上升空間和高價潛力的同時,也被質疑其中蘊含泡沫。當代藝術藏家和藝術家面臨這樣的批評:前者轉手周期太短,沒買多久就拿出來賣,完全把藝術當成投資;后者利用拍賣提高聲望,抬高身價。
美女多
藝術圈多美女。四年前,東方視覺就曾發起“畫廊小姐”網上評選,征集藝術圈的美女代言人。2014年年初上海龍美術館的開幕式,比新天地的時尚秀還有看頭。紅唇、異香、愛馬仕,被簇擁著拍照的藝術家也納悶:藝術這么有魅力?待她們啟朱唇談合作,才知道原來有錢流動的地方才春色無邊。
飯局多
白天散在郊區的工作室里畫畫,晚上開車進城聚餐喝酒,這是藝術家的典型日常作息。從同鄉聚會的麻辣火鍋到有收藏家在座的長桌晚宴,再到大使官邸里的室內樂自助餐,飯局是茫茫SOHO路上的一盞盞燈。離不開飯局的藝術家甚至紛紛開起了餐館,招呼兄弟也招呼“受眾”。茶馬古道的老板方力鈞表示,藝術家開餐館可以建立一種社會與藝術的更健康的關系。
藝術區多
北京朝陽區有全國最多的藝術區,其中798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藝術區,有450家機構,每年活動2000多場次、游客200萬人次。驕人成績曾讓北京市下決心再建9個798。除了接待游客的藝術區,供藝術家使用的藝術區亦成為中國所有一、二線城市的標配,旁邊也會有熱門地產項目。
出國展覽多
去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有近10個展覽,300多個藝術家在威尼斯現身。除了這次集體亮相,還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