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流通起來才是最好的保護
2016/8/31 15:31:00
近二十年來,是我們收藏最活躍的黃金時期,給我們帶來的希望的同時,又間雜著苦澀。就像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即刺激又興奮。揚州博物館一件元代藍釉白龍梅瓶成本只有區區的十幾元人民幣,如今身價已有幾億元。當我們幾千萬的藏友持有的這些成千上萬件的文物又如何定價哪。一味的否定,并不能解決業已存在的實際。只能因勢利導,化洶涌的文物大潮,為平靜深厚的湖泊。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談中國文物的回歸與保護》,是臺灣收藏家曹興誠先生所書,長篇論著,點點直著當前的文物現狀,難得的好文章。那么,我們該如何來看文物的價值呢?
文物,就是文明的產物及遺跡。那文明又是甚么呢?
以前的人定義文明,經常流于名詞堆砌、不知所云。其實真正要了解文明,最好的方式是設想,假如沒有文明,我們過的會是甚么樣的生活?野生動物的世界是沒有文明的,因此看看野生動物的生活,就能了解沒有文明的世界是甚么樣子。
人類跨越了野生動物的野蠻生活,除了生存還要自建精神的天堂。這就是文明的始端。
文物是文明的產物、遺跡、或是證物。有些文物,代表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讓全人類都可以藉之緬懷過去、激勵將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普世價值。
譬如發現于坦桑尼亞歐督歪峽谷的一塊石制手斧,證明120-140萬年前,早期人類已經能制作石器;這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又如中國明代早期發行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是人類早期使用非金屬貨幣的例證;對人類貨幣、金融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這也是屬于全人類的重要文物。不了解文明的偉大意涵,或者對科技、宗教、藝術都不感興趣,就很難體會文物的價值。
像上面舉的兩個例子,可能不少人會說,一塊爛石頭、一張舊紙幣,能值幾個錢啊 ?
不錯,有些重要文物,因為大家不懂其意涵,沒有市場與需求,因此「不值錢」。也經常因為這個原因,受到破壞、摧毀。
又比如北京首都博物館藏有明宣德的灑藍缽,在受到征集之前,被農民拿去喂雞。這件東西非常稀有,國內現存沒幾件(當然假的除外),農民為什么會拿這么重要的文物去喂雞?很簡單,因為該農民不懂文物的價值,只懂值不值錢,看碗不值錢,不拿去喂雞,那拿碗干甚么呢?
我們手中的文物,來源的成本都極低,甚至低于一件普通的工藝品,由于它的不流通,變現能力為零??赡苡衷斐伤男碌膿p失。我們其實并不會在乎它的制造成本有多高,只在乎它的變現能力。有些皇家級的藝術品可以說集能工巧匠、舉全國之力的傾力之品,只應無法認可而任之損壞。
拿唐三彩來說,過去中國人認為這些陪葬品不吉利,沒人要,因此大量遭到毀棄。我們看兩岸三地(北京、南京、臺北)的故宮舊藏,都沒有任何唐三彩?,F在館藏的,都是后來別人捐贈或館方購買進來的。由此可知,過去在中國,從宮廷到民間,沒人要這種陪葬品。后來外國人開始收購,唐三彩才獲得重視跟保護。又譬如元代青花瓷器,明、清文人都認為「俗甚」而不屑一顧。民間也無人珍藏,多將之用損。目前最精彩的一批元青花反而落腳在土耳其,藏于伊斯坦堡的托普卡比宮(Topkapi)美術館。大多數中國文物「流落」到海外以后,都被洋人當作寶貝,受到珍藏、展示與研究,身分比在國內要尊貴得多,文物的價值也充分發揮更好。
中國出土文物的外流,跟我們的文物法有關。該法規定,凡出土文物一律歸國家所有,任何私人買賣均屬非法。這個規定如果能徹底實施,會封殺出土文物市場,將出土文物的商業價值減低為零。理論上,這個辦法可以讓大眾把碰見的出土文物都繳給政府保管,盜墓也會失掉利益誘因而為之消弭。但實際上,喜愛中國文物的并不限中國人,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文物的喜愛更甚于中國人,結果中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