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始以資本終:時尚與資本作用下的798十年
2014/5/6 22:54:40
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有發展性的20個城市之一,入選理由是因為有個798藝術區,曰“傳統空間轉換”。
日前,中國經濟網推出的798藝術區的報告——《“畫廊去哪了”——798藝術區畫廊生存現狀調查報告》,卻對當下經過10年發展的798藝術區表示了擔憂:在商業大潮的沖擊下,798藝術區已經逐步成為“旅游的天堂”。在多重困境之下,藝術家與藝術機構陸續撤離,真正的藝術在798逐漸“消亡”。
今天的798,早已名聲在外。君不見,高級觀光巴士甫一出首都機場高速,第一站直奔798,老外觀光客們未及入住酒店,便不顧舟車勞頓,順道參觀全球最大的畫廊區。更有頭戴紅色棒球帽的外地中老年旅游團成群結隊地跟在身背擴音器、舉著小紅旗的導游后面,一間間畫廊趕場子,然后被帶到固定的店家購買紀念品。園區內車滿為患,人在畫廊、商鋪間穿行;園區外,進出798的車輛堵成長龍,汽車尾氣與霧霾“沆瀣一氣”……
798確實早已今非昔比了。倏忽十年,說判若云泥并不為過。十年前,798尚未徹底“去工業化”,除了位于核心區的“時態空間”、“東京畫廊”、等幾處設施外,多數廠房里還有機器設備在運轉,高聳的煙囪還冒著黑煙,光頭或長發的藝術家與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一道進進出出,互不見怪,相安無事。
如今,當我們回溯798過往十年時,禁不住陣陣虛脫感。這虛脫并非由于過度亢奮所引發的虛脫,而是正在登高望遠、準備大展宏圖之時,突然發現腳下的梯子被人撤了的那種虛脫。
中國勢力:798的黃金時代
作為工廠的798,歷史不算短,從1955年建廠算起,有將近六十年。但作為新興藝術區,則是近十多年的事情。
如果從2000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國(微博)在706廠(今798的一部分)租用廠房作個人工作室,美國人RobertBernell租下前回民食堂作為藝術出版機構Timezone8的辦公室算起,798藝術區已有14年的時間。而如果從2003年,藝術機構成批進駐,“非典”時期藝術家們首次以“藍天不設防”的名義集結,然后徐勇、黃銳等藝術家發起“再造798”活動,藝術家們開放工作室,自行舉辦“大山子藝術節”(DIAF),以藝術之力推動798從傳統工業區向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區的功能轉型算起,則過了11年。
2002年時,我和藝術家張念打算在798租一間廠房,并由張念出面跟798的物業管理機構七星公司談妥了條件:每平方米0.6元/日,合同面積是200平方米,七星方面“贈送”60平方米。所謂“贈送”,其實在當時相當普遍,當時尤倫斯(UCCA)、佩斯、伊比利亞等大客戶尚未入局,完全是買方市場,798想方設法吸引租戶。如此價格,今天聽來簡直像神話。
2003年,“非典”襲來,京城肅殺,天藍得出奇,城市安靜得堪以“死寂”來形容。798的藝術家們策劃了一個名為“藍天不設防”的藝術活動,以藝術的形式為深陷疫病中的城市加油。上午10:30,當大家從四面八方驅車來到亦莊開發區那塊未開發的空地上的時候,紛紛摘下了口罩,眾人握手寒暄,互致問候,仿佛“非典”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我清楚地記得,自己也摘下了口罩,直到“非典”結束,也沒再戴過。從那一瞬間開始,在每個人的心中,“非典”被擊退了。
筆者頭一次知道,藝術居然有神奇的“祛病”功能,感覺好極了。下午,活動結束后,全體藝術家班師回798,在黃銳的@Cafe,慶祝成功。我在日記中記錄下了這一幕:
人們熙來攘往,幾乎沒有空座位,藝術家、策展人、撰稿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