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琺瑯彩瓷背后的中國藝術品投資現狀
2011/8/27 22:33:13
這些年延續海外拍賣行在市場上成功地推出中國“皇家御用”概念后,國內各家拍賣公司也把與康雍乾三朝相關的所有拍品都作為極品推出,乾隆琺瑯彩瓷也自然成為市場極力包裝和概念化的一個對象。琺瑯彩瓷外觀雍容華貴,呈“內廷恭造之式”的風格特征。但與宋、元、明朝的瓷器相比,終不免露出一股富麗有余之氣。當今藝術品市場上的投資人在瓷器審美上,用在鑒藏宋元時期藝術品上面的時間,不可跟前人同日而語。少了一個由淺及深的學習過程,與早期藏家飽學傳統美學,出現了巨大的反差。在虛擬金融投機的氛圍中,這種群體性的審美偏離,與各種媒體、拍賣公司的大肆造勢渲染帝王御用品又屢創新高不無關系。市場跟風炒作日益氣盛,買方市場的審美口味轉向有賺錢效應的,以看得懂的紋樣繁縟、色彩艷麗、構圖飽滿和工藝復雜為價值判斷依據的皇家用品上。只買上升種類中的龍頭品種,以短平快操作為主,由于資金充足,所以花再多錢也要搶到手。
不過,琺瑯彩瓷器因市場對其相對比較謹慎,行為不理智的人還是比較少的。比如前車之鑒:清末民初大銀行家、著名古瓷收藏家沈吉甫,珍藏名貴古瓷1000余件,但因未有一件古月軒的器物而感遺憾。1932年他因奸商做局而買了“打眼貨”——民國高仿古月軒花瓶,一怒之下將其摔碎,而有了后來古玩界熟知的“八萬元聽一響”的故事。
明清官窯瓷器歷來是每年春秋兩季藝術品拍賣中僅次于中國書畫的參拍大項。由于國內大多數頂級古代書畫的買家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一般都是只買不賣,導致國內古畫市場的單向流動非常嚴重。而明清瓷器相對于古代書畫的存世量要大一些,且本身價格基礎也較高。因此,未來幾年間明清官窯瓷器將逐步超過拍場上中國古代書畫的風頭,尤其是遠比元青花和清三代官窯精品瓷還稀少的瓷中翹楚——琺瑯彩瓷器,將成為藝術品市場下一個天價的主要來源。
誰是天價推手
“玫茵堂珍藏”的主人是瑞士制藥業巨頭,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瓷器。作為著名的英國古董商、中國清三代官窯瓷器的國際高價推手——普·埃斯肯納茨(Giuseppe Eskenazi),在業內被人認為替“玫茵堂珍藏”收藏體系的完善立下了汗馬功勞。“玫茵堂珍藏”的主人無論是認識了專攻明清瓷器的古董商仇炎之為其“掌眼”把關,還是從仇炎之手中買斷160件藏品囤積,再或在外面不停地收藏著重器,都屬于通過典型的買斷——囤積到適時的宣傳炒作,最后達到獲利拋售這樣一種投資模式。不同的是他用了長達50多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個周期。
2007年中國游資成為當下新一代的中國藝術古董商的資本,他們在“現代仇炎之”的幫助下,買東西很“生猛”。其中不乏如民國時期的“戴潤齋”那樣的人物,透過自己的古董生意,致力為財力充裕且有志收藏投資的人士,建構起與博物館無出其右的上乘收藏。只是目前國內無收藏家可言,在炒作藝術品時,心太急了點,完全套用了炒股資本虛擬游戲的“買漲不買跌”手法。其游戲風險可見一斑,后果就是看誰接最后一棒,被高高地套在山巔上了。
企業家對藝術品的興趣并非心血來潮。在他們眼中,藝術品不但可以像有價證券一樣在全球市場上流通,像拿在手里的房子,不受不動產區域兌現的局限。目前看來,其投資回報率還要遠遠高于股票和房地產,再加上國內投資渠道不多,藝術品自然成為游資大量注入的選擇。早在2007年的時候,一些江浙富豪像炒房地產、炒股票一樣炒起了藝術品。他們聞出某個書畫作品有增值味道,就會想方設法在各大小拍賣會場上,盡可能地先將其作品收集買斷,囤積到一定的數量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