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品與資本相遇:藝術難承受資本之重
2011/12/1 21:03:30
亂象
暴漲暴跌的 “藝術品股票”
今年初,資本跑進藝術圈里攪起了軒然大波,導演了一出暴漲暴跌的“過山車”鬧劇。
1月26日,“敢為天下先”的天津文交所,正式推出藝術品份額交易,以權益拆分的模式將藝術品改造成股份形式投放市場,即藝術品份額化或俗稱的“藝術品股票”。天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兩件藝術品——2007年去世的天津山水畫畫家白庚延的兩幅畫作《黃河咆哮》與《燕塞秋》(每份發(fā)行價1元,流通總量分別為600萬份和500萬份)均以每日15%漲停。巨大的財富效應,吸引了全國各地超過5萬人組成的游資“敢死隊”,匯聚數(shù)十億資金,來炒作這兩幅名不見經(jīng)傳的畫作。至3月24日,兩幅作品每份價格分別升至18.70元和18.50元,在32個交易日中,收益率17.5倍!
然而,藝術與資本的零距離接觸,不全是美好,由于資本的過分“賣力”,反而演砸了。3月24日后,兩個藝術品份額即踏上漫漫熊途,截至9月5日,分別為每份3.08元和3.01元,比最高價時跌去了80%還多。更讓人疑惑的是,這些藝術品份額,已經(jīng)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無量下跌狀態(tài),有時居然出現(xiàn)全天只有一手交易的詭異行情。而在上市前,白庚延畫作的拍賣最高紀錄為392萬元,上市后,最高價值達1億元,熊市時也達2400萬元。泡沫一看即明。
大半年來,如此驚人的價格波動在天津文交所推出的“藝術品份額交易”中并不鮮見。即使備受詬病,可天津文交所短時間匯聚資本的模式,被國內(nèi)其他文交所紛紛效仿。截至2011年7月31日,全國各地開業(yè)及籌備中的文交所總數(shù)已達36家,其中已掛牌開業(yè)的文交所達21家。
質疑
非理性繁榮的藝術品市場
文交所遍地開花的堅實后盾,是“超英趕美”的中國藝術品市場。
法國藝術品信息公司Artprice統(tǒng)計顯示,2010年中國憑借藝術品年收益30億美元的成績,拿下全球藝術品銷售額的33%,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藝術品市場。
文化部5月末發(fā)布的《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則顯示,2010年我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到1694億元,比2009年增長41%。
進入2011年,國內(nèi)藝術品領域依舊是驚喜不斷,天價作品頻現(xiàn)。在6月7日結束的保利春拍,總成交額達到61.3億元,一舉刷新了十幾天前剛剛由嘉德春拍創(chuàng)造的53.23億元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單季成交紀錄。天價拍品更是屢創(chuàng)新高,齊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lián)》以4.255億元人民幣成交,刷新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拍賣紀錄。陳逸飛代表作《山地風》以8165萬元人民幣成交,刷新了中國油畫的拍賣紀錄。
狂熱數(shù)字的背后,是民間資本的涌入,從向來備受追捧的中國書畫,到此前少有問津的古籍善本,藝術品的各個種類被輪番暴炒,價格更是水漲船高。
“流動性釋放助推了這場非理性盛宴。”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表示。為應對金融危機,2009年開始,政府向市場投入了大量信貸資金,做實業(yè)不容易賺錢,便轉投資本市場,當資本市場的賺錢效應也下降之后,流動性從資本市場向其他投資配置品轉移,藝術品市場受到資金青睞。
而當異常繁榮的藝術品市場遭遇“十兩撥千斤”的資本市場,其結果不言而喻。藝術基金、藝術按揭、藝術抵押、藝術保險……這便是藝術與資本嫁接而綻放的奇異花朵。
而獨立經(jīng)濟學家謝國忠指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是泡沫中的泡沫。藝術品的稀有性、惟一性,使得價格不斷攀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帶有投機行為的市場,都存在巨大泡沫,而且泡沫有隨時破裂的可能。
中央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央財經(jīng)大學拍賣研究中心主任劉雙舟以一個形象的比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