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書法家作品投資淺談
2012/2/21 22:07:30
相對于近現代繪畫的火爆,晚清與民國書法作品還處于一個發展過程中的初級階段,價位提升的空間依然值得期待,這就給了藏家們施展眼力與魄力的機會。
山西民國書法作品收藏家楊淳淵先生向記者介紹說,根據拍賣市場的走勢與市場認可度來考量,一般來講,對聯(楹聯)的受追捧度最高,中堂次之,手札(信札)再次之。但與此相反的是,信札通常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研究作者的學術價值,特別是眾名家集合的手札或致重要人物的信札在市場上往往又會贏得一個極高的價位。同時書家的典型書體價位又會更高,如郭沫若的行書、吳昌碩的篆書、孫中山的行楷、譚延闿的楷書、王蘧常的章草、林散之的草書、于右任的草書、沈尹默的行書、林則徐的行書、胡漢民的隸書、吳稚輝的篆書等等,典型的書風便于作橫向對比,可參照性強。楊先生的另一個觀點筆者也十分贊賞:“大名頭的看準了要不惜重金,小名頭的要力爭成組、成系統的收藏。”
藝術市場評論專家馬學東曾有“不會畫畫可以當官,不會寫字就當不了官”的說法,這一通俗的觀點折射出書法具有除觀賞功能以外的多種附屬價值,在古代字比畫貴,而當毛筆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以后便產生了畫貴于字的現象,筆者一貫主張的觀點是:讓藝術品收藏能夠成為百姓都愿意參與并且有能力參與的全民性活動,這樣才能讓“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質”成為可能,使藝術品的價值最大化。歷代流傳有緒的銘心佳品始終是頂級藏家追逐的對象,那么,我們普通藏家該如何從這一“誘人”的行業中分一杯羹并樂在其中呢?本文嘗試在博采眾家之言并結合藝術市場拍賣數據將眾多的晚清與民國書法家按價位的異同與藏家的購買力分成兩個價位群體:
專業書法家:
弘一法師的書法作品在去年的藝市呈現井噴式的爆發,一幅楷書“安本分,學吃虧”長卷拍出6000多萬元,足見其作品價值之高,此處無需筆者多言,本文重點推介有可能再創新高的書家們。
于右任被稱為“近代草圣”,他身為國民黨元老,致力推進草書標準化,又具有很高的民族氣節,這些條件使得他作品的身價劇增,更是拍場上的???,僅2010年最后兩個月上拍就達千件之多。但因作品存世量大、書法形式多樣,致使其作品的價位有很大的跳躍性。專家提醒,雖然數量龐大,但于右任的書法精品升值潛力依然看好。市場上,五言、七言的草書對聯最常見,價位跳躍最大,而成組條屏、行書大對聯及冊頁、手卷往往能拍出過百萬元的高價。
康有為在書法藝術方面的影響,絕不比他在政治舞臺上的作為遜色。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繼阮元、包世臣后又一重要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所著的《廣藝舟雙楫》是從理論上全面、系統地總結碑學的一部專著,對碑派書法的興盛和清末民初的書壇以及后來的書法藝術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他作品的價值早已得到業界首肯,因此價位不低,但相信很快會再創新高。
沈尹默的書法作品社會認可度也頗高,他標榜延續“二王”帖學正脈,線條勁健、氣格醇厚,沈氏對“帖學”的研究成果也曾風靡一時。但因其書風雅俗共賞,市場上贗品很多,影響了作品的市場價位,特別是小型拍賣會上流拍的作品更不在少數,最近3年上佳作品可達50萬元以上,精品可達百萬元以上,但過百萬的多為與眾名流合作的作品,普通作品基本上維持在30萬元左右。
學者書法家:
學者書法家作品的價位相對于名人書法和專業書法還普遍偏低,這與書法家本身的社會認可度與作品題材、內容也不無關系,雖然他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但由于藏家群體對“名人字畫”這一觀念的思維慣性使得學者型書法家的作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價位偏低,但隨著收藏家整體素質的逐步提高,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