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機構轉投藝術產業鏈
2012/8/19 22:08:45
隨著藝術品消費市場興起,藝術開始走向產業化、市場化;已有機構開始放棄投資藝術品,轉而開始投資藝術產業。
留給年輕人的時間只有7年。當書畫等傳統藝術還停留在藝術家越老越值錢的思路上的時候,當代藝術留給年輕人的時間卻只剩下7年。這就意味著一個年輕的藝術類畢業生,從他走出校門的那天起,就不能再期待這個社會還容許他十年磨一劍了。可能留給中國的年輕藝術家的時間會更短,各種外部力量已經將目光聚焦到這些75后的年輕人身上,他們或者是在藝術語言、藝術觀念上已經有所拓展,或者是在藝術圈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
“以前,青年藝術家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在藝術界嶄露頭角,但是現在可能一兩年的時間就會成就一位青年藝術家。”
盡管學術界人士不無擔憂,但是現實已經如此。對于這些青年藝術家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展覽機會近在眼前,甚至有些年輕人需要同時應付數個展覽而不得不在其中做出一些取舍;與此同時,這無疑也是最危險的時代,正如眾人所擔憂的,各種力量的熱捧會不會讓這些年輕人如流星一樣,難以持續的放光發熱。
群展發掘青年藝術家
就在不久之前,畫廊、藝博會甚至是拍賣行還是推介年輕藝術家的主要渠道,但是隨著資本的介入,開始出現一些致力于推廣青年藝術家的新形式。比如近期開幕的以政府為主導、以青年為主題的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以及不久之前,由某藝術品投資基金承辦的“CYAP”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事實上這并不是全部,繼“青年藝術100”之后,中央美術學院也開始加入發掘、扶持年輕人的行列中。
幾乎所有的項目啟動都是在2011年,而且幾乎都采用了提名人制度。最為典型的莫過于邀請了范迪安、巫鴻、徐冰、曾梵志、洪晃、楊心一、Martin Roth、南條史生共9位國際級評論家、策展人、藝術家對報名該計劃的一千多位青年藝術家進行學術評選的“CYAP”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
提名人制度體現出一種民主。以往的展覽都是由幾位策展人來選擇藝術家,其中會產生很多策展的視野盲區。
而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CADAM未來展”也遵循著同樣的路徑。策展人之一的蔡明就表示,未來展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的品牌展覽項目,起源于三年前一次流產的藝術大獎計劃。當時英國的一些藝術機構希望與國內的藝術機構一起,將特納獎的獎項設立模式推廣到中國。
相比于中央美術學院的另一個展覽品牌“超有機”關注成熟藝術家,“未來展”則更加關注青年藝術家,探討藝術的可能性。
事實上,這種對過程民主的尊重體現了這一波致力于青年藝術家推廣的力量對于青年藝術家在藝術方面自我探索的尊重。“當代藝術是開放、自由的,這樣也更能形成多元的藝術生態。我們扶持和鼓勵青年藝術家們彼此不同的藝術追求,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上能夠繼續探索下去。”藝術批評家楊心一表示。“這種群展,即區別于傳統藝術機構的群展,也不是藝博會,我們希望在這種形勢下推進藝術家和社會公眾、和藏家以及媒體的交流。”
來勢猛的消費市場
雖然中國藝術品市場日漸繁榮,但是由于藝術市場本身的觀念慣性,沒有一定的身家和專業人員的協助,藝術愛好者很難參與到藝術品收藏領域中,無形中為涉足藝術品收藏和投資設置了一道門檻。更加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昂貴特性,令一般的消費者在購買平價藝術品時都望而卻步。
國際上,以年輕、平價為主旨的藝術節在傳統藝博會體系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如巴塞爾Liste青年藝博會、倫敦“買得起藝術節”(Art Affordable Fair London)等,吸引策展人及資深藏家前來發掘“明日之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