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或變財富絞肉機
2012/10/15 22:32:57
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國際拍賣大鱷紛紛垂涎這塊中國“蛋糕”。而中國收藏圈內赴歐洲私人博物館、拍賣行高價尋寶的“新貴”們的身影頻頻出現。他們有巨額的財富,也有釋放財富的能力……不過,繁榮背后,有業內人士擔心藝術品投資目前泡沫太大,風險一旦爆發,甚至可能與日本上世紀90年代爆發的“藝術品危機”比肩。
“藝術絞肉機”的中國土壤
盡管去年世界經濟疲軟,但是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額達到創紀錄的115億美元。而中國市場則更爆發出驚人力量,數字顯示,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108億元,年增長率達24%,位列世界第一。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上身價最高的畫家畢加索,在2011年被中國畫家張大千和齊白石擠出了頭名位置。
隨著中國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迅速升溫,國際拍賣巨頭們顯得更“迫不及待”。9月27日,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在京揭牌,并舉行了首場象征意義的拍賣。這是國際著名拍賣機構蘇富比在亞洲地區組建的第一家合資公司。
交易總額奪得頭名,屢屢刷新的拍賣紀錄,國際拍賣巨頭正式入駐,手握巨款的中國買家遍布全球各大拍賣市場……國際賣家頻頻發力中國市場,爆發出極大熱情。2008年,中國藝術品的成交額占到全球藝術品拍賣總價的9%,而現在則暴漲到30%。如此超乎尋常的增長,背后的動因是什么?
專家觀點不一
維斯比家居董事長朱星海,曾是中國嘉德(廣州)品牌中心總經理,對藝術品領域有深刻認識。他認為,這樣的歷史完全可能在今天的中國復制。“現在的中國就相當于日本的昨天。當時日本是全球消費的主力,如今的中國人也是全世界到處買,二者確實有關系,這種狀況有可能再現。”但拍賣行作為交易的中介機構,應該不會參與。“如果要做局,比較大的基金、收藏機構可能性更大,比如一些主導早期大型拍賣的機構。”
旅德畫家、深圳知名獨立藝術家則滕斐則認為目前不需要有這方面的擔憂。“整個藝術品市場在中國還沒正式開始,相對于中國的龐大市場而言,收藏藝術品的人還是極少數。”與日本相比,中國市場更大,相對穩定,而且其他領域賺錢機會多,不會重演藝術品泡沫崩潰的一幕。
藝術品市場風險大成共識
但藝術品市場風險不小成為專業人士的共識。“藝術品市場確實夠殘酷,歐美市場也會面臨泡沫崩潰,但他們的價格層次更豐富,收藏者也多,載體更豐厚,相對好些”,滕斐說。而朱星海提醒,目前收藏多出于逐利的目的,而藝術品是高回報高風險的投資,“進了這個場就要清楚游戲規則。”
面臨如此急劇膨脹而又險峻的市場,中國的藝術市場規范化卻遠遠沒有跟上,“藝術品絞肉機”更有可乘之機。藝術品交易稅出臺困難重重,藝術市場法規缺位,專業從事藝術品投資的銀行匱乏……藝術品市場運行體系存在種種問題,無疑進一步放大了投資者面臨的風險,讓市場顯得更加殘酷。
朱星海認為,由于模式存在缺陷、缺乏行業人才和鑒定專家,文交所對推動行業規范不會產生太大效果。滕斐評價,“總體熱度沒開始,就像水溫是涼的,忽然有地方特別熱,影響不了整體。分割的模式太抽象,類似純金融資金運作。但藝術品又不像股票透明、實在、流動性強。”
另外,中國拍賣市場天價頻出也暴露出藝術品投資方面存在的問題,逐利投資往往衍生出不理性的行為,演化成滋生“絞肉機”的溫床。
如何避免中國被拖入“藝術品絞肉機”
如何避免中國被拖入“藝術品絞肉機”?朱星海指出,藝術品收藏是慢慢發展的過程,不可能短期催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還在路上。&rdq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