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亦是投資人生
2013/11/20 21:31:25
遇見心愛的藝術品,把它收入囊中,在朝夕相處中與藝術更加親近,生活中多了不少樂趣,社交時也多了談論的話題。投資藝術,不僅經濟收益不時能得到滿足,也是對人生的一種良性投資!
藝術投資新次元
有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的5年間,中國的藝術市場增長了400%。在市場大熱的背后,藝術品投資也進入了新次元。無論是在市場沉浮的老藏家,還是后續入市的新買家,投資和愛好的界限變得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雙得到極大滿足。
親近藝術結緣同好
親近藝術,生活就打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對于包括二代企業家在內的成功人士來說,物質的需求都比較容易獲得滿足,但藝術和文化卻能在生活的另一面帶來精神上的支持,藝術投資作為了解藝術、親近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此過程中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此次采訪中,幾位采訪對象也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這個話題。
在泓盛拍賣董事長趙涌看來,藝術能潛移默化地對一個人的言行、表情,甚至時間管理產生影響,當真正踏入藝術投資或收藏大門后“不用你主動去貼文化的標簽,文化會自動為你打上標簽。”除此之外,它還會在社交中增進共鳴,“當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奢侈品等物質話題,和大家一起探討某件作品,兩者的層次完全不同。”
對于這一點,得藝道館長費騰也深有同感,“我身邊有一群生意上的朋友,他們對掛飾等雜項物件比較有興趣,這些東西雖然價格不是很高,但在把玩過程中也會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當你用心去了解這些東西的來龍去脈,具備一定知識后,久而久之就會隱隱在團隊中成為中心人物。”顯然,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藝術投資不僅能讓內涵得到了熏陶,還會對社交營建產生有力助益,這可能也是近幾年,藝術投資在投資市場中受到廣泛追捧的一大推力。
精神世界與經濟回報的共贏
和企業傳承一樣,在平衡收藏與投資的關系時,上下兩代人也有不同的看法。第一代藏家往往比較看重投資效益,但同時他們也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希望通過收藏重拾被忽略的過去。而現在包括二代企業家在內的藝術投資者,他們對投資收益一樣有預期,但這一點可能并不放在首位,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喜好上。
投資藝術當然不只是“陽春白雪”的精神愛好,收益回報肯定是繞不開的話題。比如“朱府銅藝”的傳人朱軍岷雖然將收藏龍泉寶劍、景泰藍等銅制工藝品,作為同行切磋、提升專業的有效平臺,但也直言“對投資回報這塊當然有所期待”。費騰也將藝術投資視為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并很注意協調藝術投資在資產整體分布中所占的比例。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藝術品作為有效的投資手段?比較而言,不論是傳統的古董書畫,還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現當代藝術、名表、佳釀等熱門品類,藝術品雖然是一種人造資源,但它們同時也是稀有資源,和煤炭、石油一樣無法再生。當擁有了之后,既無需額外追加投資,也不用擔心它會像鈔票一樣被不斷復制,價值自然水漲船高。而且和房地產等傳統投資手段相比,藝術品還有轉手手續簡單、變現成本低的優勢,這些因素促進了國內藝術品市場的不斷發展。但投資藝術品也不是只賺不賠的“寶大祥”,需要逐步培養專業能力,而在鉆研的過程中,不僅精神層面不斷得到收獲和滿足,同時又能推進經濟層面的收益,可謂同生共贏。
看向未來尋找熱點
在投資過程中,還會牽涉到“撿漏”這個話題。用趙涌的話來說“今天信息更透明,大家的經濟實力也更雄厚,我們可以在幾萬件東西中挑挑揀揀,甚至跑到海外淘寶,而過去的人因為通信、物流的局限,也許只能在幾件中挑選,所以撿漏的機會可能要比以前更大。”大家印象中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