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全民收藏時代的困境
2016/9/8 12:07:30
自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收藏大軍從幾十萬發展到幾百萬,到目前的號稱幾千萬,可謂發展迅猛。
收藏者包括大小公司老板、職業經理人、公務員、公司員工、普通市民和農民等社會各階層人士。收藏門類包括國寶級的高端藏品到古董精品、古代和近代家庭日用品、到文革用品、玉石、木器、石器、銅器等不一而足。
經過三十多年的現代收藏歷程,收藏已從歷代富裕階層為主轉向如今以平民收藏為主的時期,全民收藏的世紀悄然來臨。
一、時代背景
國家對民藏政策的逐步開放,文物部門的對民藏的重新認識和理解,民間收藏意識和家庭收入的提高。逐步開放的國內拍賣市場、民藏的合法化使各地涌現出大量的古玩集市和古玩城。每個大中城市周末都有古玩集市,很多地區每年都有固定的大型古玩收藏集會。很多市民和收藏者把逛周末古玩集市和古玩城、進出拍賣公司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種種情況都為全民收藏時代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全面收藏時代的周期和現狀
中國古玩市場在1996~1997年以郵幣卡為主力軍的第一次收藏高峰;接著在2011~2012年以字畫、瓷器、玉器為主的第二次收藏高峰期;隨后逐年陷入低谷,目前已到了第六個年頭了。目前很多普通藏品價格只有高峰期的三成甚至更低。
根據本人上期微文《未來五年古玩市場的八大發展趨勢》預測今天年底到明天年初是本輪周期的最低谷期,經過未來幾年恢復及市場消化,加上國家政策寬松等側供給措施,中國古玩市場的復蘇預期在五年后達到第三次高峰。古玩藝術品是繼房產和股市后的第三大投資產品的方向并沒有改變。
三、全民收藏產生的社會效益
(一)全民收藏使大量流散在民間的古代可流動藝術品得到了有效保護,民間的歷史意識不斷加強,同時無形中增強了民眾的愛國意識;
(二)全民收藏使大量的文物和歷史資料留在了國內,阻止了大量珍貴的可流動文物流失海外;
(三)近幾十年來有大量的收藏家到全世界范圍收集過去流失海外的可流動珍貴文物。通過親戚、朋友、海外華僑等途徑收集古代藝術品,間接增強了海外華僑的歸屬和文化認同感;
(四)近幾年產生了大量的民間博物館和各類收藏館、藝術會館等,為文化的傳播和振興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形成了富藏于民的局面;
(五)在這個信仰危機的時代,全民收藏起到了陶冶情操、穩定民心的重要作用;幾千萬的收藏大軍影響的是上億民眾,故收藏絕對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問題;
(六)全民收藏解決了大量民眾的就業問題,形成了從業人員超千萬的古玩行業。在文化興邦的國策下,如果政策到位,特別是藝術品金融起動,將會激活更大的就業市場。
四、全民收藏時代的六大誤區
(一)民間無真品和珍品論
民藏有大量的真品和精品已是不爭的事實。由于解放前戰亂及大部分國內館藏的精品和珍品都被國民黨當局運抵臺灣島。從解放初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國內博物館的大部分藏品基本上都是從民間征集和捐贈的。再加上近幾年的大規模基建和其它原因,出土了大量古代藝術品,一部分流入館藏,也有很大部分流入民間,這也是周所眾知的事實。
(二)有爭議的藏品均判為贗品或仿制品
現在有這種現象,凡是書上沒有的或博物館沒有的都是仿制品。其實古玩特別是古瓷,未解之迷很多,存在爭議的藏品也很多。清末發現的一對元青花象耳瓶,因為國人不認可而流入國外就是慘痛的教訓之一。
為此筆者非常認同這個觀點:不開門的和目前暫時不認可的藏品可以先收起來慢慢研究,這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態度,等到技術檢測條件成熟和窯口不斷發掘時再來判斷也不遲。
(三)只有拍賣公司的拍品才是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