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元時代”沒有泡沫 中國收藏態勢符合國際規律
2010/7/1 21:35:56
祝君波 東方出版中心總經理,上海朵云軒拍賣行創始人,組織過中國第一次藝術品拍賣。歷任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上海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從事出版和交易三十余年。
從2009年秋天到今年6月3日,在中國內地拍賣過“億”的藝術品已經有6件,然而不少人對中國收藏是否真的進入“億元時代”抱有不同看法。
在解答疑慮前,有必要先瀏覽一下2007年到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2007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大豐收之年,2008年則是低潮,受國際金融風波的影響,以拍賣行為主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指標下降,全球約下降了26%,中國約20%,降幅最大的是當代藝術品。但是誰也沒想到2009年的秋天會轉而攀高,中國嘉德拍賣行2009年營業額達到27億,位列世界第五大拍賣公司。從拍賣行的三個基本指標——成交率(低于50%是差,70%是較好,GPRS那年創下了奇跡般的95%)、成交額前十位的拍品、總營業額來看,中國的拍賣行去年秋天指標全面好轉。今年北京春季拍賣前,業界有人擔憂,但結果5月嘉德的春拍總額達20億人民幣,刷新記錄;嘉德拍出的張大千的《愛痕湖》加上傭金是1.088億人民幣。幾天后,保利將黃庭堅的《砥柱銘》拍過4億多人民幣,創下全球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最高紀錄。眼下,2010年春季南方的拍賣還沒結束,但看起來是一片光明。
“億元時代”有備而來
日本從1988年開始到國際上重金購買印象派畫品,但不久后經濟蕭條到來時,價格有少部分跌至拍賣值的50%,前車之覆,后車之鑒,中國的“億元”時代是否真的到來了?
“億元時代”級經由1990年代至今的百萬元、千萬元時代,步步累積穩定增長而至。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們的“億元時代”并不存在泡沫,“億元”是指大陸境內單件藝術品的拍賣價格。億元的價格是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歷經17年,從1993年的百萬級,慢慢過渡到千萬級,然后上漲到億級的,它是一塊一塊磚瓦的累積所至。
1993年6月20日,朵云軒首場拍賣會時,張大千《晚山看云圖》拍到了143萬,是1949年以來中國藝術品交易的最高價,同場任伯年《花鳥草蟲冊》 104萬元成交。1994年嘉德首拍張大千的《石梁飛瀑圖》,以209萬拍出,齊白石的《松鷹圖》拍得176萬。這四幅作品都是用百萬元來計的。1996 年嘉德拍出傅抱石的《麗人行》,據傳這是傅先生贈予郭沫若的,成交價是1000萬,但有些偶然。到了2000年后,用千萬來定價藝術品已經很普遍了,去年的秋季大概近100件拍品是以千萬元成交的,如保利拍賣的齊白石的《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頁》9520萬元,傅抱石的《杜甫詩意百圖》,2005年前就拍到了6700萬。可見沖擊“億元時代”已經相當有基礎了。
所以說,中國收藏進入“億元時代”不僅是真實的,而且是必然的。
國家大環境提供保障:61年和平無戰事,30年經濟飛增,15年市場逐步成形。
中國和平無戰事已長達61年了。在戰火紛飛、內憂外患年代,北京故宮的藏畫打包放在箱子里,在全國各地“東躲西藏”,直到解放前夕流到了臺灣故宮。
按國際慣例,拍賣事業的成熟取決于人均GDP到達1萬美金的經濟環境。1993年朵云軒第一場拍賣會時,競拍者以境外買家為主。當前,我們人均GDP正在向 3000美元進軍,但在發達地區,聚集起來的能量應該超過香港這個650萬人口的城市。佳士得、蘇富比入駐香港就是1980年代初期的事;另外,鄧小平同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個人群中一小部分進入了我們收藏界,國內慢慢出現了高端收藏人群,現在拍賣行的買家主體已經不是境外買家了。臺灣收藏家早在 2000年時,就抱怨搶不過大陸收藏家。現在大陸收藏家已經殺到香港、倫敦、紐約去買藏品。
從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發展的軌跡來看,二戰以前的中心在倫敦,二戰以后的中心在紐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佳士得、蘇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