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收藏已成市場主要力量之一
2011/1/11 21:36:55
“民藏”實力有多大
長期以來,中國各級政府主導著古玩收藏,國家收藏(“國藏”)是收藏的主體,民間收藏(“民藏”)則一直扮演著補充者的角色,因而始終得不到重視,也沒有規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
其實,由于古玩藝術品歷時久遠、數量眾多且遍布民間,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國藏”都無法盡收囊中,放在國家博物館的畢竟是少數。從這個意義上說,“民藏”是古玩藝術品乃至文物收藏的主體,甚至比“國藏”還要重要,絕大多數的藏品都是在民間得到保護,有序傳承。多年來,中國的“民藏”為國家搶救了很多國寶。
國家近年公布的館藏文物是2400萬件。出席會議的浙江省政府一位相關官員表示,民間收藏究竟有多少尚不得而知。國家文物局2005年的資料顯示,中國收藏愛好者的人數是7000萬人;2009的資料顯示,這一人數已經上升為9000萬。這位官員舉例說,山東有位收藏家,其家族七代酷愛收藏,傳到他手里時,古玩達100萬件“全國民間收藏的文物古玩肯定是個天文數字”。
伴隨著民間收藏屢屢拍得高價以及社會各界眼界的逐漸開闊,在盛世之下,“民間收藏經濟”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有關資料顯示: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超過風險系數較高的股票和房地產。如此高的投資回報不僅吸引了民間資本,而且也吸引了大量金融資本的介入。一些專家普遍看好藝術品收藏市場,他們認為隨著我國民間收藏文化的逐步升溫,“收藏經濟”在未來將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產值不可估量。
“民間收藏家都是將寶貝養在深閨中,希望能夠傳承給子子孫孫,可謂是藏而不賣。但現在不同了,我們愿意將展品拿到公眾面前,通過規范的展出,再以合法拍賣的形式,在市場上流通。”來自上海的收藏家邵長江認為,橫店是一個流通的好平臺,這里的歷史文化氛圍深深地感染了他,而這么多志同道合的收藏家聚集在一起,更是一種精神力量。
“在我看來,民間收藏和官方收藏是優勢互補的,這兩類藏品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中國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許青松表示,官方收藏精品多、專家多、業務強,而民間收藏資金多、消息靈、流通便,“我們呼吁兩類藏家互通有無,共同將散落流失的中國瑰寶找回來。”
橫店集團創始人、橫店四共委主席徐文榮表示:愛好收藏的人越多,收藏的市場才越大。收藏不起1000年的珍品,可以收藏100年的普通文物;收藏不起古代文物,可以收藏當代物件;收藏不起康熙、老佛爺,可以收藏祖輩傳下的寶貝“收藏任何東西都是對生活、歷史的尊重,一種對文化的保護。希望政府能聽到民間收藏家的心聲,在政策法規的制訂和執行上再進一步解放思想,這最終將助推收藏經濟達到頂峰。”
“民藏”界問題多多
對于民間收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有兩點看法:其一,收藏可以增加人們的財產性收入,能夠提高人們的鑒賞水平和文化素質,有利于社會和諧與穩定;其二,鼓勵民間收藏,活躍民間收藏市場,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近年來,中國的民間收藏業發展迅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民間收藏的發展舉步維艱,其中既有國家層面的政策法律的制約因素,也有文物鑒定的科學性缺乏、文物拍賣的“潛規則”、古玩市場的以假充真和以次充好、民間收藏家的急功近利等問題。
徐文榮雖年事已高,卻不改其執著與激情。兩年前,借籌建橫店圓明新園之機,年逾古稀的徐文榮初次涉足古玩收藏,一躍而成為中國古玩收藏界的一匹黑馬,其藏品種類豐富、數量之多,堪稱中國一絕。其興辦的橫店古玩藝術品集散中心,在全國也首屈一指。
喜歡直來直去的徐文榮,在論壇上對當今中國文物古玩界的鑒定、拍賣、收藏等一些怪現象進行了抨擊。他認為文物古玩界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文物鑒定“一票否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