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熱背后的亂象調查
2011/2/11 21:36:22
炒股,炒樓,炒蘭花,……泡沫一個個破滅,而古董書畫的炒作,至今仍在繼續著,而且從大陸擴散到海外的市場,之所以這樣,皆因中國近幾年出現了瘋狂的收藏熱。
收藏熱連年高熱不退,巨大的利益誘惑,催生出一條條造假的產業鏈和形形色色的騙局,坑害無數夢想一夜發財的試水者,還刺激著盜墓分子貪婪的欲望。記者采訪眾多業內人士,摸到收藏熱背后的一些亂象和黑幕。
古董收藏趨狂熱
河南洛陽市公安局原文物緝私大隊長曲金華,曾和盜墓分子摸爬滾打地斗爭過十幾年,他告訴記者說:“以前,農民們意外發現一座古墓,拿走里面的東西后輕易不敢出手,事后公安進村一嚇唬,遺失的東西基本能夠收回來。現在不得了,尤其河南、陜西和山西,古墓多,好多村莊所有男人全干這個,自家地盤里挖完了,去挖別人家的地盤。一旦挖到東西,立刻賣給文物販子。事后警察即使逮住他們,也很難再把東西追回來,因為他們不怕坐牢,一件像樣的銅器或古瓷,十萬、數十萬元賣出去,坐幾年大獄算什么?好多人奇怪,純樸的老鄉咋變成這樣?細究,發現它和社會瘋狂的收藏熱大有聯系,一件古物盜出來立馬就能變成巨款,比干毒品生意還賺錢,抓住了罪過還比干毒品輕,于是肆意妄為。”
收藏有多熱?
故宮博物院著名瓷器鑒定專家葉佩蘭對記者說像是曾經的全民炒股,一下子變成全民收藏了。星期天你去北京潘家園看看,人山人海的,全忙著淘寶。一次我去汕頭,那兒以前像文化沙漠一樣,現也有一條專賣古玩字畫的古董街,據說賣得還挺火。為服務群眾,我們北京一些老專家們,常被有關組織請到外邊去幫著搞鑒定。無論到哪,你看吧,等著鑒寶的隊伍排出老遠,累得我們,有時除了吃飯連休息時間都沒有。我們就奇怪,好多看著不起眼,言談沒什么文化,也不像是富裕的主兒,卻在花錢搞收藏,買這兒,買那兒,買了又不懂,全憑專家替他看。
至于企業家們,近些年熱衷古董收藏的也不少。我曾被深圳一位房地產老板請去做鑒定,到他家一看,藏品幾千件,其中瓷器兩三百件。為收藏他和夫人吵得不可開交,夫人下令公司財務不許再支錢給他,甚至把他轟出過家門,但他還是瘋狂地購買藏品。
古董過去是貴族的玩具。自古以來,古董收藏,尤其古董級藝術品收藏,從事者圈子很小,人數極少,因它除了要有雄厚物質基礎,還要求收藏者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獨到的眼力。可如今,浩浩蕩蕩的收藏大軍中,具備這后兩條的極少。記者日常工作中發現好多企業家,紛紛加入收藏大軍,他們有的是“票”一把,附庸風雅,買來古董字畫擺在公司或家里以示身份;有的是投資,期望保值和賺錢;有的玩到最后干脆改行變成了古董商或書畫商。但記者也發現,因為他們并非真正的收藏愛好者,更非收藏家,他們絕大多數不懂古董中隱藏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知識,他們的收藏一舉一動都離不開行家的指導,但他們卻是當今收藏界中的生力軍,是催發收藏熱的動力源。
北京某拍賣行負責人張某對記者說,有一組數據能說明中國的收藏熱已熱到何種程度,有關部門統計,2010年,全國古董市場,不算數以萬計的古董商店和私下的地下交易,僅通過拍賣成交的數額就達500億元。其中,中國嘉德拍賣公司2010年11月21日拍賣王羲之《平安貼》,拍價為3.08億元;22日拍賣李可染巨幅水墨《長征》,拍價1.075億元。
同時,來自海外的一些信息,證明中國的收藏熱已擴散到日美和歐洲。例如,日本共同社有一篇報道說,2010年12月上旬東京銀座里舉辦一場中國古董拍賣專場,現場舉牌參拍的100多人里多半為中國客,一件不太起眼的明代民間瓷罐,7萬日元起價,最后被一位55歲的中國人,以10萬日元價格拍走。這位中國人說,10天內他將在日本參加7個類似的古董拍賣會,銀座的這個拍賣會是他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