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新動向:欽州紅泥與窯變工藝
2013/8/12 23:19:46
廣西坭興陶藝家楊富興創作的窯變精品壺
廣東德陶社的窯變茶罐
當前,陶瓷藝術品的投資熱點依然集中在紫砂板塊。然而,對于資深且富有情趣的收藏家來說,最酷和最拉風的事情或許不再是守著標價過十萬元(對新壺來說這樣的價位多半是忽悠有錢大水魚的)的紫砂壺在一批生意朋友面前沾沾自喜,而是在不經意間拿出一只經過“窯變”而色彩斑斕的茶杯來給自己慢慢倒上一杯香醇可口的功夫茶,享受那份獨一無二的藝術情懷。
近年來,以追求唯一性為核心價值觀的收藏理念正在深刻影響著新一代的藝術投資者。他們拒絕任何可以復制的作品形態和藝術表現形式。而用廣西欽州紅泥這一特殊材料燒制的陶藝品,則以其舉世無雙的“窯變”藝術應合了這批收藏者的投資價值取向。
事實上,南方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取材欽州紅泥的陶藝品,近年來不再局限于廣西坭興陶瓷的原產地。隨著新一輪收藏熱點頻繁刺激資本嗅覺,一些廣東陶藝界的精英也開始想方設法地到廣西運回原汁原味的紅泥,嘗試用廣東的工藝來創作各種具有本土特色的陶藝品。
獨一無二的“窯變”工藝
昨天下午,廣州德陶社首席陶藝師李小明在記者的強烈要求下,破例在他的非創作時間向記者露了一手用廣西欽州的紅泥來拉坯的精湛手藝。
在距離工作坊幾米遠的茶桌上,靜靜端放著兩套借用了水煙筒的造型來燒制的功夫茶具。一套是在正常溫度下燒制的,一身均勻的朱紅釉色顯得份外搶眼,而另一套,則是經歷“窯變”而在局部地方出現燦若紫霞的斑駁花色,瞟一眼即動人心弦。
眼前這三套茶具實際都取材于坭興陶的特殊材料:欽州紅泥。據李小明透露,坭興陶產于廣西欽州,作為一項民間傳統工藝,迄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由于其取材獨特,雕藝卓絕,色彩變化萬千,與江蘇宜興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和四川容昌陶合稱為中國四大名陶,相傳在清朝咸豐年間,欽州陶器發展鼎盛,坭器得以廣泛興用,故得名“坭興”。
所謂“窯變”,指的是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據科學考證,坭興陶在燒制過程中是不添加任何陶瓷顏料,“窯變”全因其原料豐富的鐵元素及少量的堿金屬氧化物,即氧化錳、氧化鉀、氧化鈉等。
廣西的一些制陶大師告訴記者,坭興陶的“窯變”實為土與火的藝術,不需要掛釉,經過打磨拋光后,即呈現金黃、栗色、紫紅、古銅、天斑、虎紋、鐵青、墨綠等天然色彩,這是其他陶器絕無僅有的一項技術。
“許多陶藝師都知道窯變是室內變化造成的,但是要真正在燒制過程中去掌握而運用這項技術卻并不容易。”李小明一邊打坯一邊告訴記者,正是因為窯變在實踐中的成功率極低,所以業內人士把它稱作“火中求寶、一件難求”,經過窯變的陶瓷就顯得非常珍貴,從而受到收藏家的熱烈追捧。
不過,作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坭興陶,其知名度遠不如其它陶器。一些學者分析,這或許與廣西地理位置偏遠、商業經濟不夠發達等因素有關。廣西的坭興陶產業在近代開始式微,直到最近幾年,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重新煥發光彩,但其規模仍然非常小。
欽州紅泥助推廣東制陶產業創新
記者從李小明手里接過一小塊紅泥,聞之發現其氣味與廣東本土的白泥并無兩樣,兩者最大的差異除了表現在顏色不同之外,記者拿捏在手時,還感覺其柔軟和細嫩的程度完全可以與濕潤的面粉團相比,怪不得燒制出來的瓷品質地細膩、潤滑如玉。
根據李小明的摸索,紅泥坯胎只要燒到1060℃就可以形成紅色,達到烏黑色柔光則只需要1090℃,而紫砂材料要做到這一點,至少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