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工藝品的收藏
2013/10/19 22:09:14
近日,首屆工藝美術非遺嘉年華在北京開幕。國慶期間,主打消費型收藏品的非遺嘉年華吸引了大批市民參與。據此次活動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首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的重要板塊之一,工藝美術非遺嘉年華是北京市著力打造的重點文化品牌。雖然工藝美術非遺嘉年華這類活動尚處于嘗試性階段,但在收藏熱的當代,非遺工藝品成為連接大眾與收藏的橋梁。
藏品包羅萬象
據介紹,首屆工藝美術非遺嘉年華共有4萬平方米的展位面積、100多家參展商,展銷商品涵蓋了十大類幾十個小類,主要針對喜歡收藏的群眾,以消費型非遺工藝美術為主,涵蓋品種全,從幾十元的手串到十幾萬元的沉香,從景泰藍到紫砂壺,從各類玉器到非遺手工藝品,滿足了各類收藏愛好者的需求。
據統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共有近87萬項,非遺名錄所包含內容較廣,一般來說,涉及到可作為收藏品的主要類別包括:宜興紫砂、龍泉青瓷、木版水印、玉雕、核雕、漆雕、蘇扇、巧生爐等多個品種。其中,竹刻、刺繡、玉雕、剪紙等屬于傳統美術類,而木版水印、制瓷、織錦則屬于傳統技藝類。近年尤其受到關注的品種包括揚州玉器、北京景泰藍、宜興紫砂、龍泉青瓷、藏族唐卡等。
不過,在非遺門類中,也有大量沒有得到重視的工藝品,比如內畫,這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手繪出細致入微的畫面,筆觸精妙,極具觀賞與收藏價值。內畫起源于鼻煙壺,始于清朝道光年間,在清代深受追捧,也涌現出大量內畫高手。然而,隨著鼻煙壺使用功能的喪失,內畫手藝不如以往,收藏關注的也隨之變少。
非遺作品進拍場
2011年,北京市文化局與北京榮寶齋聯合主辦了“首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拍賣會”,首次將非遺作品與收藏對接。這場拍賣會不僅將非遺作品列入拍賣市場,更為非遺傳承人帶來最直觀的市場定位,搭建了一個生產性保護非遺的新平臺。
在此之后,上海朵云軒也在2012年舉辦了上海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拍賣會,專場涵蓋了16個非遺門類共114件拍品,每件拍品都有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具的證書,這在以往的拍賣中難得一見。最終,九成拍品均得以成交,成交總額為774.4萬元,一件黃花梨木雕《達摩祖師》更以260萬元的成交價奪魁。
除了高價成交之外,這類拍賣會還有一大批無底價拍賣的精品。
目前的拍賣標的多以書畫、油畫和古玩為主,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品類并沒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拍賣市場,但這些散落于民間的藝術瑰寶已經在老百姓間廣泛交易和流傳。然而,由于溝通和交流渠道有限,當代人對有些非遺藝術品的理解和審美認識存在一定差距,很多作品也不能為大眾所接受。因此,將這些民間絕技和作品展現給世人,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拉近與民眾距離以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舉措。
如何收藏
對于參加工藝美術非遺嘉年華的收藏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非遺工藝品的純手工制作價值,這些作品具有不可復制性,不僅具有精湛的手工技藝,還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鮮有炒作,市場價格也比較合理,深得收藏者青睞。
非遺工藝品收藏要選對行業,其中,被定為非遺傳承人的作品更值得收藏,尤其是傳統工藝美術方面,比如景泰藍大師張同祿的作品,海派玉雕代表劉忠榮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在藝術品位和創作的精細度上有目共睹。
業內專家建議,收藏非遺傳承項目中的藝術品在選擇時要關注作品的技藝和藝術性,比如收藏古琴,技藝、款式、造型不同,音域也就不同,收藏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財力,尋找不同的收藏路線。對于非遺工藝品收藏而言,了解作品的工藝、藝術價值尤其重要,這也對收藏者的鑒賞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非遺工藝品也包含了收藏的歷史信息和文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