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筑平三十年的古陶瓷收藏之路
2016/1/19 10:14:29
周筑平收藏的古陶瓷
33年前,因對酒瓶上的釉彩發生興趣,便堅持不懈研究與搜集,直至擁有古陶瓷藏品近三千件。日前,堪稱海南“瓷器王”的周筑平,自費在海口舉行為期半個月的“盛唐溢彩——唐代(前后)瓷器展”,雖然精選展品百余件僅是其整個藏品的冰山一角,但足以展現唐朝社會概貌,并讓眾多觀展者眼睛發亮。
藏寶閣里數家珍
這是海口市南渡江畔一個叫偶園的古陶瓷研究會所,一個綠樹鮮花掩映的小樓。與其說是一個私人會所,不如說是個民間藏寶閣。
這兒的主人叫周筑平,他在2004至2012年任海南省古陶瓷研究會會長,現仍是一家企業的“幕后指揮”,如今他過著世外桃園般的生活。黃昏,他常在涼亭賞景,把酒小酌怡情;白天,大多數時間他埋首在成堆的陶瓷研究資料中;偶有好友來,他會與之品茗論瓷。
那罐狀的壺,他說是晉朝的;那青瓷酒杯,他說是漢代的。在好友驚訝得張大嘴巴時,他會說“來看看好東西”,隨即打開一間超大房子的大門,展現在面前的是擺放得滿滿當當、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陶瓷。
行至逐漸加大加寬木板格擺放物之處,周筑平又倒回幾步,指著放置地上頭朝下扭著的“翻身馬”說:“我這對白釉馬,唐朝的,在塑雕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我看不亞于羅丹的《思想者》,中國人不喜歡裸體的人雕塑,所以用馬代替。看,肌健表現得非常漂亮,神態也很好!”
“這一排的,都是元代的,青花瓷的。”在環形藏品展覽室,周筑平繼續數其家珍,“用青花繪制瓷器,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至今青花瓷仍是中國瓷器的代表,國寶級的東西如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叫《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南京博物館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梅瓶。相似的兩件器物我也收有,不敢相信吧!”
“明代的東西更多,是青花瓷大發展的時代,彩瓷也正式走上舞臺!”周筑平越說越興奮,“看我收的各年代陶瓷不少,這是些大瓶、大罐,大壺,器形也很多,幾乎囊括了生活中所有觀賞和日用品,包括祀器和文人用品。”
“清代民窯多,題材多是‘漁樵耕讀’,也多有‘四王’繪畫在瓷器上……”伴隨周筑平的一言一行,觀者和主人一起感慨陶瓷歷史的進步,強烈感受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筑平曾在海南省收藏協會古陶瓷專業組參與過陶瓷鑒定,后來只想做自己喜愛的專題研究古陶瓷工作,幾乎把所有社會組織的頭銜和資格都放棄了,只保留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一職。“這樣很輕松,”他說,“對于陶瓷,我有自己的認知標準,有研究,也有待鑒定。”
興趣緣起釉彩瓶
盛世興收藏,每個收藏者都有故事。周筑平是如何愛上并癡迷收藏的?
2007年,收藏投資熱一浪接一浪,談及海南收藏潛力時,時任省古陶瓷研究會會長的周筑平接受采訪時說,海南民間收藏界主要有三類人:有一定文化品位和一些經濟實力的、收藏保值旨在“以藏養藏”屬精品鑒賞型的、接近投資型的。而他自己例外,完全是興趣型的,盯上古陶瓷是因為酒瓶所引起。
那是1984年,周筑平當時任某國有企業酒廠的廠長。有一次,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用河南鈞瓷所做的酒瓶,當即被那細膩的釉水和千變萬化的釉彩所吸引,愛不釋手。從此,他開始喜歡陶瓷,并致力于對古陶瓷的追求和收藏。北京、上海、西安、景德鎮……周筑平借助廠長搞聯系業務和遠銷的機會,去全國各大城市的古玩市場“淘寶”,去歷史上有名的陶瓷生產地觀摩,甚至跑到越南等異域追尋,連中國邊境上的窯口也不放過。
在河南古玩市場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