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賴氏父子的古董收藏之路
2016/2/23 10:46:27
賴金盛(左) 賴宏華(右)
賴金盛(左),父,年逾古稀,臺灣退休醫師。早期收藏臺灣老家具,后重點關注瓷器類收藏。
賴宏華(右),子,英國倫敦佳士得美術藝術學院中國藝術鑒賞班畢業。臺灣秋霖私人收藏管理者,從事瓷器、文房類收藏研究。
“老藏品就像家中的過客一般”,不斷交流轉換,但他仍然希望這段暫居的時光,能讓這些古美術品呈現最好的狀態。
“我覺得收藏非常有意思,雖然有時候會膽顫心驚的,但只要摸到真正的老器物,那種神韻是很不一樣的,接觸它們給我一種享受。我也開始了解到父親為什么三十幾年來,天天摸古董,講古董的感情。”提及中國古藝術的收藏,賴宏華的言語間是掩飾不住的鐘愛。
而從對父親執著收藏的不理解,到興趣使然成立秋霖私人收藏為父親管理藏品,再到全心投入、開始真正屬于個人喜好的收藏,賴宏華其實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轉變。從老家具至瓷器,再至文房,“秋霖收藏”也從僅有賴金盛醫師的收藏,轉而成為賴氏父子收藏沿襲的重要見證。盡管年輕一代的賴宏華與父親在收藏理念、藏品喜好上或有不同,能夠講述時間與經歷、蘊含文化與美學的“老的器物”,要“真的喜歡”,卻是他們在收藏上的共同體認。
父親:“玩古董就像中毒一樣”
與藏家同好賞鑒、交流藏品是賴宏華與父親深入研究的功課、豐富收藏的管道,也是他們的重要日常。2010年,賴宏華在臺灣桃園市中壢區中央西路二段獨辟了一處寓所,用以管理父親的收藏,也供藏家雅士及行家交流。
臺灣藏家在古玩、書畫類收藏上名品頗豐。“目前據我所知,臺灣藏家相對其他亞洲藏家在書畫、田黃、紫砂壺、竹器等作品上收藏的還不錯。”賴宏華介紹到。出于對中華文化的喜愛,“早期的臺灣藏家也收藏了很多老家具,老海南黃花梨、紫檀、酸枝等材質家具也時常可以看到,但近年來市場上能看到的不多了。目前臺灣家具藝術市場流行買賣臺灣肖楠木及樟木等木料家具,大塊木料的價格也是讓人很心驚的。”
追溯到三十幾年前,臺灣經濟形勢大好,仰賴本職工作的可觀收入,賴金盛醫師積累了較為豐厚的經濟實力,開始了藝術品的收藏。賴醫師收藏的起步,便是與臺灣樟木家具及早期文物的接觸。遺憾的是,這些舊時收藏的老家具,如今僅留部分高價值的現代樟木桌子。在秋霖私人收藏館中,所見到的更多是賴醫師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收藏的宋元明高古瓷及名家書畫作品。
收藏家具至收藏瓷器、畫作,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我父親的個性比較外向及霸氣,他認為收藏瓷器,才是男人的戰場。”賴宏華解釋說,其實這些轉變多少還是受到當時客觀環境變化的影響——其時臺灣經濟起飛,藝術品市場十分火爆,而隨著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行先后進入臺北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臺灣藏家的視野。
不同于現在年輕人更多以評估藏品未來升值空間的投資收藏觀活躍于藝術品購藏市場,賴醫師“以收藏為收藏”的觀點來對待藏品,“只要老的(作品),不管它未來價值如何,他都會喜歡萬分,而且不隨意賣出。”賴宏華表示,“若非我從事這一行,父親大概是不舍得藏品流轉出去的。”
瓷器之外,賴醫師也十分喜愛收藏近代書畫家的作品,現今仍珍藏著張大千、徐悲鴻、劉海粟等名家佳作。
“我看我父親玩古董感覺就像中毒一樣,每次不看診,或是放假,就在那邊擦拭欣賞,現在七十多歲了,依然不變。”賴宏華笑說。
兒子:震撼于精美文房雕刻世界
賴宏華原本從事服務行業,與古美術收藏似乎一點兒也不搭邊。盡管從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