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展堂:收藏要有閑錢就買一件,做一個純粹的收藏家!
2016/4/6 18:23:10
7000萬收藏大軍,所謂“盛世收寶”,近年來,藝術品收藏熱帶動了拍賣熱,從2003年開始,藝術品投資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的時期。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共有105家公司參與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舉行拍賣專場689個,總成交額近150億元人民幣,比2003年拍賣總成交額25億元人民幣翻了六倍。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拍寶”、“藏寶”隊伍中來,進行藝術投資。據中國收藏家協會統計的數字,中國目前有7000萬收藏家,而且每年仍以10%~20%的速度在發展。
與此同時,中華大地上也正掀起一股私人創辦博物館的熱潮。各具特色的私人博物館像高樓大廈一樣迅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有370多家私人博物館和個人收藏室。收藏的物品來源已從陸地向海洋(如海洋動植物標本)和天空(如酸雨、隕石)發展;物品從“古玩”到“今玩”(如光盤、電腦)擴展。在山西平遙古城,城中的明清街已成為來平遙不可不觀的一大景觀。在這條長僅數百米的大街兩邊竟匯集了二三十家反映明清時期商賈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私人博物館。
為什么收藏熱一下子就起來了,是誰把它挑起來的?徐展堂回顧自己的收藏經歷,認為收藏熱的緣起,和中國文化和經濟發展有著莫大的關系。“20多年前我想中國文物一定要漲價的,人有錢了,文物就會漲價。我們中國人有幾千年悠久的歷史,雖然現在淪落為第三世界國家了,但是它的文化還是受到世界尊敬的。古玩是文化的載體,隨著經濟發展,市場機制自然會把人們手里的閑錢調節到這里”。
記者:為什么造假這么猖獗,價格又升得離譜,還是有這么多人趨之若騖?
徐展堂:有人買就說明它正常。不過,也不要以為價格升了很多,現在很不正常的一個現象是內地文物價格比香港文物價格不實很多。內地市場可以說它比較活躍,也可以說它比較沖動。在香港,如果舉手拍賣之后都會來提貨的,內地很多拍了以后就不提了,這樣那個價格就變成了虛構的數字。
白明:這叫中了邪。玩收藏的,都希望收到一個好東西,一個整東西,什么元青花,什么明三代清三代,都想收。但我們收藏了20來年,一年能見到一兩件真品就不錯了。藝術真品就這么一點點,其實根本沒有機會“撿漏兒”了。而“打眼”的事情,倒是每分鐘都在發生。多少年來,古玩市場里元青花的贗品充斥,稍不留神就讓人打眼,但有人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什么?讓人打眼的恐怕不僅是那些制作高超的仿真贗品,還有購買者的“心魔”在暗中作祟。
不要想著靠文物來賺錢
記者:收藏藝術品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則是26%。這么大的升值空間,難道就沒有機會暴富嗎?
白明:古玩確實是在升值,但它的升值空間根本不是我們所想象的。收藏其實是小眾的,如果全民收藏的話,那90%的人肯定要買假的,因為根本沒有那么多真的。我們在行里都知道,有數的幾件好東西,就是在拍賣會上傳來傳去,一年比一年瘋漲。最珍貴的文玩一定是在那些大企業家手里流傳,小老百姓根本甭想,買不起。我再收藏,你讓我收官窯、讓我收五大民窯,打死我也收不來呀。我沒那么多錢,就是這么簡單。您瞧我,花十塊錢買塊民窯的青花瓷片,能樂好幾年,比花十萬塊錢買件贗品合算多了。
徐展堂:如果想靠買文物來出名,或者作為一個投資手段的,本身就有問題了,動機不純正。沒有通過學習和研究,光聽人家怎么宣傳,那你就會判斷不準確,不但不會賺,還會虧本。我覺得不要想著靠文物來賺錢,要先從你本業來賺錢,然后找些有信譽有名氣的大的古董店來買,做一個純粹的收藏家。
記者:那有沒有機會在古玩市場“撿漏兒”呢?
白明:我聽過這樣的故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