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的藏寶之路
2016/10/22 17:37:19
馬未都,剛到知天命的年紀,古玩收藏界一位赫赫有名的傳奇人物,建立了中國第一家私立古典藝術博物館,文化與財富并收。
老馬識寶
老插、文青、編輯、作家,青年時代的老馬和眾多蹉跎歲月中成為成功者的人一樣,有著被媒體慣稱為“傳奇”的人生經歷。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馬未都才11歲。1969年,他隨父親到了黑龍江,在五七農場勞動,一呆就是兩年。16歲回到北京,蹉跎了兩年,18歲再到京郊農村當“老插”,直到1975年回城當工人。
平庸的生活沒有澆熄馬未都對文學的熱情,1981年他的處女作《今夜月兒圓》在《中國青年報》發表后引起轟動,他也調入《青年文學》任編輯,十余年間以“瘦馬”為筆名發表小說、報告文學上百篇。90年代初,馬未都和王朔、劉震云等組建“海馬影視創作室”,任秘書長,共同創作了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
寫完了《海馬歌舞廳》,馬未都突然決定再也不寫了,1995年,他辭去公職,專心致志從事收藏,人生走向再次轉了一個彎。從不知收藏為何物的車間工人,到今日坐擁寶物的文物收藏大家,馬未都的人生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然而,馬未都自己卻不太認同“傳奇”的說法,“其實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有什么可傳奇的,我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革走到了今天。我們這代人的命運都是與社會息息相關,嚴格來說,跟個人經歷沒有多大關系。如果說具有傳奇色彩,也是因為這個社會動蕩太大,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每十年都有很大的變化,關鍵性的變化太多了。”
上世紀80年代,當其他中國為購置自己夢寐以求的彩電冰箱,而把自己家中“不值錢”的老玩藝兒賣掉、甚至扔掉的時候,老馬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當時普通人覺得收藏瓷器字畫基本屬于封建遺老遺少的玩物喪志,而馬未都卻悄悄開始了他收藏老玩藝兒的生涯。
喜歡就到處找,到處買。馬未都說,他的很多好東西都是跟朋友“交換”過來的,上朋友家看到有喜歡的東西就管人家要,朋友說你就買點什么東西交換吧,誰也不把老玩藝兒當回事。那時候真是收藏家千載難逢的黃金時代,文物商店內銷部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窯碗才售10元錢,信托商店一對紅木圓椅才賣15元錢。
于是,憑著不太高的工資和稿費,馬未都看中一件收一件。老百姓家,地攤,文物商店,文物市場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隨著收藏日豐,在眾人懵懂混沌中馬未都悄然攢下上千件瓷器、玉器和古典家具,完成了原始積累。到了80年代末,他的藏品已經小有規模,成為京城新崛起的收藏名人。
一雙慧眼
從白手起家到現在擁有上千件珍稀古玩,馬未都全憑一雙慧眼和過人的膽識。如果追問他如何練就一雙慧眼,他的回答很簡單,用心,還要有悟性。
源于內心真正的喜歡,馬未都對每件古玩都很用心。“最早買回來的古玩,我都不是簡單看一眼就扔一邊,一點一滴,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細微的地方我都要把它搞清楚。一個人對某樣東西可以達成判斷,主要是對它熟悉。古玩不是沒有規律的,看多了也就琢磨出規律來了。”
現在的馬未都,能準確鑒定陶瓷的年代和品質,很少看走眼,甚至看到瓷器正面的圖案馬上就能說出另一面的花紋,這是因為在他器物上琢磨出了信息,讀出了文化。
萬物皆有靈性,把玩古玩也需要靈氣和悟性。馬未都說,這和其他藝術一樣,付出和收獲不一定成正比,畫了一輩子的畫也不一定能成為世界大畫家,天賦至關重要。“我個人悟性很好,觸類旁通能力比較強,又長期接觸文物采買第一線,一般作偽的人就騙不了我。”
然而,古玩市場贗品泛濫,馬未都也不是神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