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學新:關(guān)于我收藏的疑是遼代絹畫“契丹貴族看舞圖”的探討
2016/11/23 14:23:08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一幅遼代絹絲畫。受收藏閱歷所限,當時本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將此畫收藏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jīng)過近些年的潛心研究,筆者以為這幅畫從材質(zhì)、內(nèi)容、風格均與遼代絹絲畫更為接近。
一、對畫面反映內(nèi)容的考古學探討:
遼代絹畫“契丹貴族看舞圖”,長1.米左右,寬0.85米左右。
此畫如照片所見:毛邊,深棕色,色澤深淺不均,畫面有不同程度的撕裂紋。
涿州沙上飲盤桓,看舞春風小契丹。塞雨巧崔燕淚落,蒙蒙吹濕漢衣冠---北宋王安石,此畫正符合前兩句詩意。王安石作為北宋漢官代表大宋,曾出使過遼國一次,第二次因為家母病重沒有出使成功。
畫主人為契丹男子,留短胡須,帶耳環(huán),粗眉高鼻,頭戴大漢官帽,著漢服,身著鮮紅長衫,腰系黃色帶,坐在沙灘塌墊上,手拿宋瓷酒杯飲酒,面帶微笑,神態(tài)慈祥,雙目前視,表情專注看倆契丹舞者。從漢服飾和酒杯看,符合當朝形象。
《遼史、百官志》記載: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畫中著漢服契丹男子,是否可是契丹哪位皇帝也?或者是契丹化的漢官。
內(nèi)蒙庫倫六號遼墓墓門上的第一拿琵芭樂女
契丹侍女頭上發(fā)飾有云型花紐,扎紅色發(fā)帶,帶垂于耳后系發(fā),耳無飾,修眉細目,隆鼻小口,體形顯瘦,面型橢圓,下顎變尖,但面型依然豐滿,與內(nèi)蒙庫倫六號遼墓墓門上的第一拿琵芭樂女,畫法上有相似之處。身著交領(lǐng)窄紅邊寬袖長裙,著褐色裙,露足邊(未露足),露內(nèi)裙,內(nèi)裙下擺寬大。這在遼代壁畫中很少見,為研究契丹女人服飾提供了新的內(nèi)容。長弓身向前向官員雙手送敬黃色托盤,上有一白釉宋盞,身姿動作完全符合宮廷禮儀;侍女面部表情、眼神,卻諾、卑微、小心謹慎,表現(xiàn)出恭敬之態(tài)。侍女服飾、禮儀、表情完全符合遼代宮廷侍女形象,黃色托盤遼代壁畫所常見,托盞畫法完全符合宋盞畫法。如此宮廷禮儀, 畫中著漢服契丹男子,可否是契丹哪位皇帝也?
倆男侍從為典型契丹男性髡發(fā):額前留短齊發(fā),鬢角處下垂一發(fā)辮,腦后亦蓄發(fā);身著圓領(lǐng)緊袖長袍,腰系絲帶,一個服裝為淡黃色的,足登黑色長靴;一個為青衣,足登白色長靴;手持瓜棱骨朵,呈扣手狀。服飾、兵器、瓜棱骨朵 符合遼代特征。
帶刀武士頭部典型契丹男士髡發(fā), 禿額,只留兩側(cè)短發(fā)一縷,垂于鬢下;身著褐色圓領(lǐng)窄袖長袍,系青色帶,足登白靴;手握一長刀,刀鞘勾云紋飾——與阜蒙縣關(guān)山出土的蕭何家族墓壁畫帶刀武者、內(nèi)蒙古敖漢旗羊山3號墓壁畫門吏,同樣刀鞘勾云紋飾;服飾符合遼代武士特征。
女舞者發(fā)梳成高髻,并從鬢角下垂一綹彎發(fā),面部傳情細微;身著交領(lǐng)長袖裙,露內(nèi)裙,內(nèi)裙下擺寬大;系紅色絲帶,上身鮮紅色,下身青色間淡青色套裙,足登黑色長靴;體形顯瘦,面型橢圓,下顎變尖,但面型依然豐滿,舞者笑容可掬,舞姿婀娜自然;符合遼代女子服飾特征。
男舞者典型契丹男子發(fā)式,禿額,只留兩側(cè)短發(fā)一縷,垂于鬢下;身著圓領(lǐng)長袖長袍,足登黑色長靴;舞姿婀娜,畫法嫻熟;符合遼代男子服飾特征。
畫中的白的部位
坐墊上,以及前后白色部位為,因早期折疊,而形成的絹絲氧化較弱部位,由此可見,此絹應該為白色。
二、艱苦的求證實踐:
請教于傅寶世(史樹青的學生)老師
2014年1月11日上午,向傅寶世(史樹青的學生)老師請教我的絹絲畫,于上海淳道。淳道攝影師拍攝。
傅老師看完后很激動,他的意見偏向于宋遼真品。
請教故宮博物院單國強老師
2014年4月17日上午,請教故宮博物院單國強老師,于其北京私宅。單老師主要研究中原文化,他指導我去找北方遼金史的考古學家和專家探討,從服飾和絹絲上去探討,我國北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