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向軍:奢華之色——西夏金銀器
2017/4/20 23:15:02
要了解西夏金銀器,離不開西夏的歷史背景,在某種程度上應該為西夏歷史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內容涉及了西夏歷史的許多方面。
西夏金銀器從風格上講,處于北方草原金銀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唐文化的直接影響下,以及西方因素的滲透下,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金銀器文化,黨項族是居于中國北方草原地區西部的一個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關系密切,唐朝時,其勢力進入內蒙古西部,五代時期,與宋經常發生戰爭,在經濟、文化方面頻繁往來。公元1038年,黨項族拓拔氏首領元昊仿漢制,建大夏政權,因在宋以西,史稱“西夏”。
西夏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卷七《敕禁門》明文規定:一般官吏、百姓不許穿黃色衣服,不允許使用金器,建房不用金飾、鑲金、縷金或鍍金之物亦不許隨便使用,可見西夏對金銀玉類貴重名物使用極為嚴格。
文獻記載西夏曾向宋朝獻金帶、金酒器等,這些記述和出土文物相印證,可知西夏金銀器制造工藝水平不低,關于銀器《天盛律令》中也有耗減的相應規定,據《宋會要輯編》第16冊《刑法二》記載:西夏“多市金銀入藩,使宋金城金銀價貴”,西夏既在宋境內收買金銀,也得用高價收購。武威蕃名《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中記載,寺塔重新修茸后,夏崇宗及其母梁太后,除賜予寺廟谷物和絲綢外,又賜黃金一十五兩,白金五十兩,作為西夏王朝的皇帝、皇太后給寺廟的賞賜品不過如此,可見當時使用金銀的多寡。
一、金銀器的考古發現
西夏金銀器主要發現于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區,總體來看,數量少,但做工精巧。現列舉如下。
1.1954年和1966年,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區高油房窯藏出土金器20件,有金佛像、蓮花形金盞托、鳳紋金碗、花瓣形金碗、鑲嵌寶石桃形金冠飾、弧形金冠飾片、縷空伎樂人物紋金耳墜、金指剔、金環,為西夏遺物。
2.1972年,寧夏西夏陵區八號墓出土金銀器10件。金器有葡萄紋金帶飾、花瓣形鏤空金飾、金扣邊、金鞍飾、銀器有鎏金嵌綠松石銀飾,銀飾片、圓形銀飾片、鎏金獸面形銀飾,為西夏遺物。
3.1976年,寧夏靈武石壩窯藏出土銀器12件,計有銀碗、銀缽、銀發飾,為西夏遺物。
4.1987年,武威市東大街署東巷修建行署家屬樓時,在距地表3米以下發現窯藏金銀器28件,有金杯、金缽、金釧、珠飾金鏈、綠松石16粒,珍珠181粒,為西夏遺物。
5.2001年,寧夏閩寧村西夏墓地出土鎏金銀帶飾12件。
6.2006年,寧夏一藏友提供:桃形鑲嵌寶石金冠飾4件,桃形鑲嵌寶石金耳飾4件,曲角銀發飾2件,……金如意長21厘米,重91克,高足癸口托盞2件,銀匝(酒器)2件,鑲嵌綠松石、珍珠金耳環1只,共計16件,其中桃形鑲嵌寶石金耳飾、金如意、銀匝(酒器)尚屬西夏文物中的首次發現。
(1)金如意長21cm,寬3cm,上有錢紋,圓點紋飾、草葉紋、十字形紋格紋。
(2)桃形鑲嵌寶石金冠石(四件),高8cm~4.5cm,寬6 cm ~4.5cm。這四個冠狀飾一般呈桃形,立體桃形飾件,大小不一,階梯疊壓造型,有連珠紋、花卉紋和菊花瓣裝飾,并嵌有綠松石和珍珠等。
(3)桃形鑲嵌寶石金耳飾(五件),高6.5~6.2cm,寬3.5~3cm,用金絲穿珍珠、穿綠松石制成。上端裝飾花蕊、花蕊中空,鑲嵌綠松石,耳墜背后有彎鉤。
(4)曲角銀釵(兩件),其一曲長10cm,其二曲長7cm。
(5)高足銀盤(兩件),高8cm,口徑10 cm,底徑7.5 cm。
(6)銀酒器(兩件),其一長22 cm,寬20 cm,其二長20cm,寬18 cm。
(7)銀帶飾(三件),錘碟焊接成型,長7 cm,寬7.5 cm。
二、金銀器分類
西夏的金銀器從用途上看,分飲食器、狀洗器、裝飾品、鞍馬具、佛教造像、日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