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民間十大國寶評選結果揭曉
2010/12/29 21:34:09
從紅山文化到三星堆古蜀文明,從戰國鎏金大鳥尊到清代御窯洋彩瓷器,從神秘的宮廷到遙遠的塞外荒漠,歷史的長河浩如煙渺,一件件文物向后人默默講述著人類的文明進程。值此隆重紀念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實施10周年之際,中國民間收藏家匯聚一堂,并集眾人之力舉辦了此次中國“民間十大國寶”系列主題展覽。此次展出的國寶,是從上千件藏品中,由專家學者和民間鑒藏家、民眾各評選出10件。
這些國寶來自民間收藏家、私人博物館、企業收藏,凝聚著古人和藏家的心血;均為傳世品、館藏品、海外回流;品種有玉器、瓷器、青銅器、印章、佛像、掐絲琺瑯、水晶等;年代跨度達萬年;其中不乏有填補中國文物空白、極具科研價值的國寶,是重新認識中國玉器史、瓷器史、青銅史、篆刻史、象棋史、樂器史,世界雕塑史、世界美術史、人類文明史、人類起源學說的重要物證。
為烘托十大國寶,展覽中還陪展了30件獲“十大國寶”提名獎的作品,御珍堂的30件清代皇宮御用珍品,北京人類人文龍壇博物館和河北冀寶齋博物館的部分藏品,以饗廣大收藏愛好者。
此次展出的民間十大國寶只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滄海一粟,中國民間數以千萬、億計的古董,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精、氣、神的體現,是中國人民的智慧工程。璀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全世界華人的驕傲。保護、傳承中華文化,是每個有識之士應盡的責任。
此次活動還隆重推出中國十大收藏家:
黃康泰(遼寧)55歲。真正意義上的玉癡只有兩人,一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一是黃康泰先生。34億元的投入,10萬件玉器的收藏,35年生生死死的經歷,1.3萬平米的龍壇博物館,奠定了黃康泰在收藏界的地位。比生命更重要的是玉器,比玉器更重要的是思想。為什么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這個命題的真偽,竟然由一個小學六年級文化程度的人通過無數的物證來破譯。黃先生有無數的豪言壯語,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想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
王宗泉(河北)62歲。一個農民在一個官位上(大隊書記、村支書)坐了45年,這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奇跡。廣袤的冀州大地,是英雄好漢輩出的地方,是真偽瓷器專家廝殺的戰場。屹立在衡水湖畔的冀寶齋博物館,用4萬件瓷器,改寫了中國瓷器史。王忠泉的經歷,證明了民間一句俗話:“別拿村長不當干部 ”。
紀宇(山東) 62歲。他是一位詩人,上個世紀80年代一首《風流歌》,風靡祖國大地。他是一位收藏家,更是一位收養家。他把流浪在街頭小巷的青銅器、瓷器、漆器,領回“天放藝術館”收養。他說,我這雖然條件差點,但總比漂泊到海外去好。如果國家看上哪一件,我立馬給它披上紅綢送給國家。如果國家認為是假的,我就留在身邊自己玩。
楊中安(貴州) 55歲。貴州亨特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用開發房地產的速度來進行收藏,用審視房屋的美來審視古玩的美,入行兩三年便進入藏界的寶塔尖。清代乾隆玉是他的最愛,潤、大、精是他的三道門檻。2011年是推翻清王朝100周年,楊先生將在貴州成立“中國清代玉器研究中心”。
張忠楠(浙江)58歲。他做企業做的很辛苦,30年的企業利潤等于所有藏品。閑暇時他喜歡旅游,喜歡冒險,喜歡到偏遠地區尋寶,喜歡看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喜歡看他人的藏品。他正在籌建一個戰漢玉器博物館,好的東西要有好的歸宿,美的東西要讓廣大民眾欣賞。他一直沒弄明白一個問題,為什么他無力購買的東西,有時很快就在國外的圖錄中出現?
余皖生(湖北) 59歲。如果一個人每天深更半夜爬起來,打著手電,從院子里挖出幾件瓷器,如醉如癡地欣賞幾個小時,然后再埋回去,人們一定以為他是精神病,但這是文革中的余皖生的真實寫照。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