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瓷:民間亦可藏真品(圖)
2011/3/3 22:22:29
在傳統的觀念中,清代康雍乾三朝瓷器中,琺瑯彩是最名貴的,稀少的存世量與廣闊的市場需求形成了琺瑯彩瓷器巨大的增值空間。近些年,琺瑯彩瓷器屢屢拍出上億元的天價,琺瑯彩成為收藏市場備受矚目的焦點。
琺瑯彩瓷器的存世量究竟如何?普通藏家是否有收到這種“官窯中的官窯”的可能性?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收藏家姚政,除了玉器,他還收藏清三代彩瓷。對于極富傳奇色彩的琺瑯彩瓷,姚政有著和當下許多專家并不一樣的解讀。
記者:近些年清代琺瑯彩瓷器價格頻頻走高,動輒拍出上億元的天價。琺瑯彩瓷的身價如此之高,其存世量是否也極其稀少?
姚政:琺瑯彩的確是中國彩繪瓷器中最負盛名的品種之一,是中國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康、雍、乾頂峰時期的產物。有臺北故宮專家根據道光十五年清宮陳設檔記載認為,清代琺瑯彩瓷存世量極其稀少,僅418件。但對這一數字我抱有懷疑。
根據我所研究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資料,僅雍正四年,皇帝就先后23次賞出琺瑯彩瓷266件,賞賜如此之多,燒制的數量當然一定不少。從清宮檔案來看,乾隆三年,乾隆一次就命造辦處將填白磁瓶120件全部燒成琺瑯;乾隆七年六月初六,傳旨將燒瓷器處所進填白瓷器390件交琺瑯處畫琺瑯用;乾隆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宮里收到琺瑯瓷器448件。由此可見,在清三代時期,琺瑯彩的燒制數量不在少數。
此外,存世量的統計不能光看陳設檔案。琺瑯彩瓷進宮后一般有4個去處:一是乾清宮收藏;二是各宮殿陳設;三是大部分給膳茶房作實用器,如乾隆五十八年御膳房清點現存乾隆款的琺瑯瓷器309件,道光二十三年御膳房現存琺瑯瓷器1361件;另外多余的存到瓷庫。從這些史料記載的清代琺瑯彩的燒制量、使用量來看,現今的存世量應該遠不止幾百件。
記者:大家普遍認為,清代琺瑯彩器都是在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統一制作而成,而且其燒造時間很短,前后加起來僅40年左右,因此出身名貴。是這樣吧?
姚政:先說燒制地點。通過查閱清宮檔案可以發現,乾隆五十四年,造辦處就已經不再燒造瓷器,然而,有檔案記載,道光四年九江府進貢琺瑯彩瓷750件,這說明景德鎮也燒制琺瑯彩。再說燒造時間。前后40年的結論是從康熙后期算至乾隆二十年,這個觀點也值得商榷。雖然乾隆年間名稱叫琺瑯彩的瓷器在乾隆二十年后的進貢檔案中較少出現了,但是仍不乏相關的記載。如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宮里收到景德鎮送來的琺瑯彩天球尊;乾隆四十一年宮里收到瓷胎畫琺瑯雙帶耳瓶、合歡蓋罐;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收到白瓷畫琺瑯單靶杯等。況且,在嘉慶、道光時,琺瑯彩瓷仍有生產,如嘉慶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進單上,有琺瑯瓷器30件;道光十三年清查御膳房庫存,有嘉慶款琺瑯瓷器285件;道光二十三年御膳房存道光年制款琺瑯彩230件……這些記載清楚地說明了琺瑯彩的生產也絕不止40年。所以我認為,琺瑯彩瓷在清代曾被大量賞賜,甚至連侍衛都能得到;公主下嫁時陪嫁的也不少,可見琺瑯彩在清代并非是至高無上的。
記者:那么,您認為哪種瓷才能代表清代瓷器燒制的最高峰?
姚政:清三代皇帝對瓷器的燒造都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乾隆年的瓷器檔案中,除頻頻出現的瓷胎畫琺瑯或琺瑯彩瓷之外,還有一種瓷叫“洋彩”。其實,從釉彩的角度說,洋彩也是一種琺瑯釉,只是繪畫裝飾上模仿西洋繪畫而已。我認為,洋彩應是琺瑯彩的高級階段。雍乾兩朝陶瓷藝術家唐英評價洋彩器皿:“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這說明洋彩瓷的整體水平已遠遠高于琺瑯彩,這可能也是乾隆十年后為何琺瑯彩瓷越燒越少,而洋彩瓷大行其道的原因。
從一些史料中也能看出,乾隆皇帝對洋彩的青睞程度甚至超過了琺瑯彩。根據清宮檔案記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