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送給陶瓷收藏入門者的話
2016/6/3 13:44:59
從收藏角度講,如果你想做出正確的文物鑒定,要得到基本的正確判斷首先應該好好讀書。如果有條件最好找個老師。如果想投資,最重要的是應該有專業人員指點,我們現在常常習慣于把完全科技的投資交給專業人員,比如炒股,但買古董找專業人員的幾乎沒有,都是自己親自上陣。因為那個東西看得見摸得著,又有美感,親自上陣可以得到樂趣,但確實風險很大。
陶瓷收藏的必要準備
具體到收藏陶瓷的入門知識,我推薦兩本書:《中國陶瓷史》和《明清瓷器鑒定》,前本書不必說原因。后一本書因為現在市面上能收的陶瓷都是明清以后的,再早一點的東西對于一般人都比較難遇到,遇到了也不容易辨識更不容易獲利,如果沒有專業人員技術指導很容易出差錯。所以從入門角度說,主攻方向應該是明清陶瓷作品,那么此書必讀。
鑒別陶瓷應當了解哪些東西?
首先要了解中國陶瓷發展過程,比如青瓷,南邊的龍泉北邊的耀州,一個在今天的浙江一個在陜西,當時皇家用的瓷器。還要了解歷史。
關于五大名窯
陶瓷講究窯口,宋代汝、官、哥、鈞、定是五大名窯。五大名窯所產瓷器的價格歷來在國內外古玩市場上高居榜首。五大名窯,即:宋汝州的汝窯,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修內司及郊壇下設立的官窯,宋浙江龍泉的哥窯,宋河南鈞臺的鈞窯,宋定州的定窯。這五大窯口所制瓷器的美學境界是前無古人的,至今價值不菲。五大名窯的特點是以顏色,即釉色說話。除五大名窯外,其他瓷域窯口也有達到較高成就、燒制出精美絕倫瓷器的,如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等。
缺陷的意義
陶瓷古董都是純人工制造的,而純人工的東西就注定是有缺陷的,它的缺陷往往便是它的美麗所在。如果它是一個非常規整的東西,就沒有什么意思了。所以太完美無瑕的東西未必是真貨。
陶瓷最講究的部分
一件陶瓷作品燒制過程有很多講究,如造型、型式、顏色等大量的因素,是集中國人智慧之大成,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延續。我們今天對陶瓷的尊重就是尊重中國陶瓷發展的歷程。
中國古代陶瓷史上,首先出現的是陶器,而后是瓷。我個人收藏主要是瓷器,陶器很少。我們現在所說的陶和瓷與一般老百姓掛在嘴邊的陶和瓷不完全是一個概念。老百姓認為有釉的是瓷,無釉的是陶。唐三彩有釉,但它不是瓷,而是陶。科學的劃分是憑借一件器物的物理性,如含鐵量、是否采用高嶺土、燒結溫度、吸水率、透光率等等。
一般吸水率高的是陶器。將瓦片和瓷碗同時放入水中,幾分鐘后撈出,瓦的質量會因吸入水分而變重,瓷碗的吸水率極低,其重量也就幾無變化。西方人在陶與瓷之間,還劃分出一種稱之為“炻”的器物。這種“炻”器介乎于陶與瓷之間,它燒結溫度高,吸水率低,而透光率差。比如我問你,水缸是陶還是瓷?
陶器的認定東西方從無異議。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出土的器皿都屬于陶器,對此,東西方的認識是一致的。東西方打架的是瓷器。中國人認為中國是瓷器的發祥地,認為中國是個瓷器大國。中國學者認為商代就有原始瓷器的存在,即3000年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燒制瓷器了。西方人認定那些器物不是瓷器,是炻器,是缸,它們不透光。于是,中國學者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說法——原始瓷器。西方人先不接受這種說法。他們認為,中國在漢末至晉期間,才出現完備的瓷器。后來接受了中國學者的說法,在他們的論文中也開始使用“原始瓷”這一譯名了。
大量出土的漢綠釉器物都是陶器。陶與瓷的材料不同,優秀的瓷器使用了高嶺土,也就是景德鎮的高嶺土。西方人16世紀時還不明白,中國人怎么能燒出如此精妙的瓷器,中國人真神。這比毛和棉花織出的東西永遠也不一樣,原料本身區別很大,器物的品質自然不同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