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幫”的前世今生:制假、買假、賣假!
2016/9/6 13:54:54
邱季瑞捐贈風波發生以來,事件持續發酵,各種評論不斷出現,其中“國寶幫”這一詞匯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就“國寶幫”相關問題,我們采訪了著名硯文化學者、古硯鑒藏家吳笠谷先生,他向我們談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國寶幫”的前世今生
吳笠谷說“國寶幫”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專門制作、買賣贗品國寶級文物的群體。贗品自古以來就有,它出自“贗鼎”,據戰國晚期思想家韓非所著《韓非子·說林下》記載:春秋時,魯國珍藏著一只名為“讒”的鼎,諸侯國都想要得到它,齊國伐魯,索要“讒”鼎,魯國就仿造了一個贗鼎,送給了齊國。于是,后來就以“贗鼎”指仿造或偽托的古玩文物。
“國寶幫”這一說法大約已經有十多年之久,它之所以成了近年來社會輿論的焦點之一,與我們當下的收藏環境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關。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才開始有民間收藏,所以當代收藏家的收藏歷史并不長。而且其中有不少收藏家的藏品是只藏不賣的、只進不出,導致很多真品古玩文物在市場上已經不流通了。然而,隨著近年來的收藏熱,市場上對于古玩文物的需求量不斷增多,供不應求,“國寶幫”也就應運而生了。這個群體貫穿作假、買假和賣假三個環節,他們打著國寶的名義,制作以及買賣假國寶,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擊鼓傳花,以此來謀取名利。
"國寶幫”三步曲之一:制假
近年來,文物制假十分猖獗,具有規模化,地域化的特點,甚至有些地方直接有制假村出現,比如景德鎮樊家井村以仿古官窯瓷揚名國內外,河南洛陽南石山村以高仿唐三彩出名。這些文物制假還導致一些著名的文博單位和文博專家“陰溝里翻船”,出丑露怯,比如上世紀故宮專家誤把潘家園古玩地攤的河南造贗品北魏陶俑當真品,申請專款大量收購;已故的鑒定名家史樹青誤把贗品“越王劍”買下捐獻歷史博物館等。吳笠谷還現身說法,向我們講述了自己親歷的兩個有關硯臺作假的例子。
有一次,吳笠谷雕刻了一方“鄧石如小像端硯”并刻有自己的名字款識,被一硯商買走。不久之后,一位在文博界小有名氣的朋友請他鑒賞自己新買的一方硯臺,看完之后他發現正是自己制作的那一方,但朋友卻堅稱這就是清代著名書畫篆刻家鄧石如的硯。再仔細一看,吳笠谷發現這方硯上自己的名字款識被人用刀鏟掉,作舊之后被冒充“鄧石如收藏的古硯”高價出售。
還有一次是他看見了一方清代的端石自然形蟲蛀硯,沒有銘款。后來在某個拍賣會上他再次見到了那方硯,通過對比硯的自然形狀、雕刻圖案以及形成石疵“蟲蛀”的位置,可以判定就是原來那方硯無疑,但是硯背卻落上了劉墉的款。原本是一方古硯,卻被現代人作上了假銘文,然后以高價拍賣。
吳笠谷說現在市場上古硯的作假不僅數量多而且比較難鑒別。因為古硯的辨別不僅要掌握各種硯材的差異、各個朝代的工藝特點等專業知識,更主要的是對銘文的識別難度較大。銘文不同于書法,書法有筆力之分,銘文是刻出來的,造假相對容易。同時現代人的古典學養積累不足,很多收藏家在古文、書法、歷史等方面的整體修養不夠,他們對于銘文辨別的眼力還是有很多欠缺。
"國寶幫”三步曲之二:買假
有人作假就會有人買假,買假的人群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就是古玩文物的愛好者,他們收藏的目的是賞玩或者投資,但是由于資歷尚淺,很難見到真品、上品,對充斥市場的贗品沒有免疫力,沒有比較,自然就眼力不夠,容易以假為真,被動上當了。
還有一類人就是知假買假,借古玩文物乃至“國寶”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