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地攤的另一種稱呼“鬼市”
2016/10/30 11:38:04
經常逛市場,特別是逛地攤的玩家都知道,古玩文玩地攤有“鬼市”一說。很多著名的古玩市場,都會有一些固定日子有大規模的地攤盛會,從天灰蒙亮,甚至凌晨兩三點,商販和玩家就開始入場,不斷有人趕來,天亮時分更是人潮涌動,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但是為什么叫做鬼市呢?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相傳,舊社會時候,有兩種人會偷偷摸摸拿著古董寶貝出來賣。其中一種是家道中落的富貴子弟,他們日子難捱,祖上卻還有一些寶貝,所以就拿出來換錢,但是這屬于敗家,大戶人家子弟總歸要面子,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淪落到這般寒酸,所以天不亮出來擺攤賣,黑燈瞎火的誰也認不出來,天一亮就撤。
另一種人則是盜墓倒斗之徒,這些人更不敢光天化日之下兜售贓物,所以也是趁著夜色銷贓。圈子里都知道有一些特定的地方會有這種聚集地,慢慢地就形成了市場,在這些個晦暗的地攤集市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只許拿燈籠照東西,不許照人臉。這就是鬼市。
以前被稱為“鬼市”,自然有著不同于一般集市的運轉方式。每周約定某一天凌晨4點,天剛蒙蒙亮,攤主和尋寶者如約定般從四面八方趕來。“這樣的古玩街游走在法律的邊緣,這牽涉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當時,規定清中期以上的東西是不能買賣的,還有就是出土文物。“鬼市”雖然受歡迎,但時常受到沖攤。所以攤主們便在凌晨上班,打一個時間差。
“鬼市”上人們的購買熱情讓人難忘。“攤主把包袱里的東西抖摟出來,圍觀的人就一擁而上。你講價不能不把東西放在手上。一旦放下,東西就被旁邊的人搶走了。”那時,會稽路古玩街上的人下手大都穩、準、狠,不同于現在買古董時的反復琢磨。并非當年去那里買的都是火眼金睛的“老法師”,而是因為當年的買家不用與造假集團斗智斗勇。“當年也沒有造假,最多是民國仿前代的,所以大家買得比較放心。
淘寶者的雄心歷久彌堅,并非擁擠可以阻擋。“當時,那個地方買東西的人每周都來,久而久之就熟悉了。而且以知識分子為多,很多都是教授,那時候對古董的渴望是因為人有了一定閑錢之后,有更高的精神需求。人都有懷舊的心理,當年純粹都是喜歡,誰會想到去投資呢?當年這一代人之所以對古董有如此大的熱情,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文革’時候破四舊,滿眼所見都是新東西。現在剛一放松,老古董出現了,感到很稀奇。
因為大規模的市場還沒有形成,“老貨”的價值并沒有被充分認識。谷永平感到,當年,還是一個“撿漏”的時期。還記得當年遇見一個宋代景德鎮湖田窯娃娃碗,直徑20厘米,貨主出價100元。“當年雖然工資只有30多元,但還是因為喜歡買下來了。按照現在市場上的行情估計,這只碗能夠賣到8萬。當時,那個地方很多都是出土文物。當時這條街上,常常能夠見到新出土的文物,人稱“新坑”。
隨著鬼市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興旺,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很多正兒八經的商販也開始進駐,交易時間就不再局限于黑夜凌晨。如今國內各大古玩文玩市場地攤集市的高潮通常都是在上午八九點鐘。盡管如此,大家依然還在使用“鬼市”的稱呼,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懷舊。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