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場深喉自揭藏市黑幕
2013/11/23 21:35:21
在走訪長沙古玩收藏市場的過程中,記者認識了老黃(化名)。他自稱是擺攤賣古舊的“圈內人”,對于文物作偽的門道談得頭頭是道,但是不愿意透露真實姓名。
“搞古玩的都很低調,怕惹禍上身。”他告訴記者,國內文物市場已經形成了產銷一體的“造假產業鏈”,各地的文物仿制工廠、作坊負責生產,然后通過各種渠道,將假文物批發給文物販子,最后經古玩市場或文物商店流入社會。
揭秘·作假
無限逼真,常人難以區分
老黃向記者詳細講述了目前市面上銷售比較多的四類藏品的制假手段,“這些制假手段現在都已經很成熟,一般人很難鑒別出真偽來”。
木器作假:
多是舊家具改裝
對于古舊家具,老黃表示,“一般長沙的古舊家具多是老料新工,還有一些是以大拆小。”
老黃說,其中鑒定難度最大的是“以大改小”。比如,舊時放置在廳堂的八仙臺是合仙臺的兩倍大小,但價格不到前者的一半,有的造假者就把八仙臺的桌面切去一半,把四只桌腿都裝到另一半下,改成一張合仙臺。如合仙臺的價格是1萬元左右,改裝之后就可值2.5萬元左右。
還有一種造假方法就是“新老搭配”。比如一把椅子,造假者可以把椅子拆開來,分別找來新的材料,與老料拼裝成兩把椅子。
瓷器作假:
老殘片拼成品最難辨
瓷器也是造假比較多的古董。“目前長沙市面上假瓷器比較多的有漢罐、唐三彩和明清瓷器等。”老黃說,瓷器造假很容易,第一步是按照古代款制將瓷器做出來,第二步就是“做舊”。
與以新充舊相比,“補貨”是最難鑒定的。造假者到各地古窯場或墳墓遺址搜羅大量的“垃圾”殘片,然后拼湊成一件完整的贗品。即使鑒定專家采用先進的多點取樣的辦法,得到的分析結果也一樣是“真品”。
銅器作假:
做出銅綠能賣十萬元
據老黃介紹,銅器特別是銅鏡,可能是以后古董造假的重點。目前,長沙市場上也有不少假的銅器,很多都來自湖北一帶。“銅器造假由來已久,比如說宣德爐,現在存世的真品很少,很多都是明清時期仿制的。”
最初,造假者把化工漆和石膏粉拌成與銅鏡相近的顏色,在素鏡上做成各種動物,或者把壞的銅鏡用膠水粘起來,再用一張透明薄膜裹起來,擦上黑鞋油,看起來就像南方出土的黑漆背。后來,造假者又把銅鏡壞的部分銼掉,改成小銅鏡。甚至還有些作假高手把老銅鏡上的銹取下來貼在新做的銅鏡上,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書畫作假:
一兩晚作出“名家”精品
“這些書畫作假者,一個人在家里書房里就能完成。”老黃表示,“現在長沙有一些作假者,往往一兩個晚上就能作一幅出來,賣個幾千上萬塊錢。”
書畫作假無非是摹、臨、仿、造四種手法。還有移款、添款、改款、挪移題跋、轉山頭、拼湊畫心、長卷割裂分段等方法,比如將無款畫改為有款畫,小名家改為大名家。
“說起來,相比較其他作假,書畫作假者還是有些水平的,藝術才能都不低。”老黃笑道,一般來說,所有的書畫名家,都是有自己風格的,只要是有風格,那就有跡可循,就可以學到精髓,達到形似神似。
揭秘·包裝
“故事”、名家、宣傳一樣都不少
贗品被做好后,在流通上市前還要經過包裝,目的是提高贗品的身價即可信度。在這個環節,“故事”、名家鑒定、報紙雜志宣傳必不可少。
“故事”被圈內稱作噱頭,即杜撰一個離奇的故事給贗品,增加它作為“文物”所攜帶的歷史信息容量,從而提高身價。老黃告訴記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