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者面對行業亂象不能再沉默
2014/3/29 22:40:00
目前國內藝術品及收藏市場表面上一派繁榮,實則亂象叢生:贗品、假拍、作局、欺詐謀利等現象層出不窮。市場上,收藏者也是消費者,理應受到法律保護,但事實上,許多藏者在遭遇陷阱后時常選擇沉默,而這多源于他們對所謂“行規”的認知。行有行規,目前國內藏界對“行規”極其依賴,但僅靠行業自律就能凈化市場嗎?顯然不夠。
拍賣騙局前本不應有的沉默
我國收藏市場古已有之,從宋代至今,民間已歷經了數個收藏盛世,且一浪高過一浪。但如同陽光下的陰影,長期以來,收藏市場存在諸多虛假、不誠信的行為,這些問題難以有效解決,積病日久終成頑疾。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收藏從業人數已逾千萬,隨著收藏“愛好者”的不斷擁入,這個數字還在持續攀升。但這只是表象,泱泱收藏大軍中有許多人根本不懂收藏,他們只是抱著發財致富的心態闖進這個圈子,一些所謂的“藏家”、“專家”以及拍賣企業沒有任何文化功底,他們打著收藏的旗號進行非法斂財,而真正的收藏者卻往往深受其害。
今年2月,數十家媒體披露了廣州某所謂“大型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欺詐行為,涉事金額無法詳細統計,據說遠超5000萬元。據報,該公司長期打著“境外拍賣”的旗號,以虛假估價和高額回報誘使收藏者繳納價值不等的藏品保管費,一段時間后再以“流拍”為借口,將藏品送回委托方。一些收藏者在受騙后報警、上訴,但更多受害者選擇沉默,甚至把吃虧當成了“行規”。
在西安,從事金銅佛像收藏的孫女士就曾遭遇上述公司的拍賣陷阱,后來她選擇沉默。2008年,該拍賣行曾許諾孫女士將其手中的兩尊佛像分別以20萬、30萬元估價拍出,極具誘惑的數字讓她怦然心動,隨后她向該拍賣行繳納了高額保管費,等待藏品上拍。幾個月后,孫女士收到了一本拍賣圖錄,看到自己的藏品在冊,她興奮不已。但很快,所有期待就因為一句“流拍”而告終,孫女士前后繳納的幾萬元保管費也打了水漂。她懷疑該拍賣行存在假拍,十分氣憤,想上訴卻又怕打不贏官司。就在她茫然不知所措時,拍賣公司的人前來“安慰”她道:“拍不出去是因為終端藏家很少,不代表你的東西不值錢。”這種說法聽上去很合理,它掩蓋了拍賣行胡亂估價、設立假拍,實則只為收取高額保管費的真相。但孫女士寧可相信拍賣行,最終選擇忍氣吞聲。
冷酷市場扼殺了收藏熱情
前面說到的“終端藏家”,其實就是只收不賣的純粹意義上的收藏者。正如拍賣行的托詞所言,如今終端藏家的確稀少。可偌大的收藏市場為何難以培養出終端藏家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看看我們如今處在一個怎樣的市場環境中。
一名收藏愛好者,為何會介入收藏圈,并且愿意在其間追尋探究,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收藏家乃至終端藏家?支撐他的無非兩個字——熱愛。可是如今的收藏界,值得我們去熱愛、去珍惜的東西以及美德是越來越少了。古玩城里各類物件琳瑯滿目,可比起藝術品、收藏品,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工藝品、低仿品;比起文化底蘊深厚的藏家,我們看到更多是渴望金錢的空洞雙眸。每天都有無數來歷不明的贗品流入市場,試想一個新入門的收藏者花了大量時間、大把錢財,卻將贗品當作寶貝買回家,那么得知真相后,這個殘酷的市場對他還有什么吸引力可言?
一些老藏家常常拿“行規”勸慰新藏家:不要對市場喪失信心,買到假貨那是“交學費”,要多看少買。可筆者卻要問問這些人:目前的市場風險已不是單單一句“多看少買”就能規避的,在重重陷阱面前,藏者先是亦步亦趨,然后進退維谷,最終落荒而逃、敬而遠之。這樣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