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痕跡——老照片中的景德鎮陶瓷大學
2016/4/27 17:43:35
“景德鎮陶瓷學院”已正式更名為“景德鎮陶瓷大學”,一字之差卻包涵多少故事。
景德鎮陶瓷學院是中國唯一一所以陶瓷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等學校,曾隸屬于原國家輕工部,1998年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為主。是三十一所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之一,中國首批自主招收藝術類本科生和有資格招收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攻讀碩士、學士學位留學生的高校之一。
學校前身為1910年創辦的中國陶業學堂,1958年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鎮陶瓷學院,1984年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3年7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6年正式更名為景德鎮陶瓷大學。
陶院經過數度更名、五遷校址,是一所歷史悠久、富有特色的百年老校。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一段記憶,一座學府的沉浮,一個時代的背影……
老照片,回望歷史的窗口。
1990年首屆陶瓷節學術會
1995年畢業生
校園舊貌
如果說民國是最近的春秋,那么這個發軔于民國時期的百年陶院,其歷史的厚重已然使人肅然起敬。這些片段式的照片截取,一些零碎的時間印記,和那些往事一起,被塵封在記憶的某個角落。老照片為我們打開了回望陶院歷史的時光隧道,讓我們看到中國陶瓷教育的嬗變和傳承,和其所屬時代的縮影。
可以說,甚至于許多陶院人都不甚了解自己母校的過去。因此,特編輯一組陶院校史照片,從這些珍貴的歷史瞬間中,一窺陶院發展脈絡,重溫這座陶瓷院校的坎坷之路。感受“弘揚中國陶瓷文化,振興中國陶瓷工業”的陶院使命。
首任校長張浩
那時,先生,一個稱謂,一種修為,一份崇敬,一種精神。
無論是在陶院創立前期,還是創建之后,那些積極推進陶瓷教育改革和投身陶瓷教育事業的先生們,他們生于亂世,顛沛流離于戰火,卻不茍全性命、不求聞達,為國傳承與擔當;對學生后輩教之導之幫之扶之惜之愛之,毫不吝嗇提供學問之坐標以及人格營養,示范風骨與風度。
在中國陶業學堂之后,學堂開始了數度更名、在動蕩的時局中艱難前行的命運。期間擔任校長的張浩,他與這所學校可謂是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個曾在日本學窯業的新建人,邀來同學鄒如圭教授等一起發展學校。他在原來鄱陽分廠的基礎上,開始試制煤窯,創建了一座10個火門的倒焰式煤窯。1913年,張浩等才把煤窯試燒成功,這是景德鎮近2000年來創建的第一座煤窯。他還注重數理化等基礎課和陶瓷技藝專門課程的教學,各方聘請學識豐富、技藝精良及資歷較深的教員、技師、工程師前來任課,自己也親自講授專門課程,并親手訓練操作新式機器及燒窯技術。
1985年研究生口試 (右一為施于人)
1953年,該校在全國院校調整時被撤銷,這是這所陶校的第一次消失。
1954年春,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系龐薰琹、高崗教授和陶瓷科的祝大年、梅健鷹教授相繼來到景德鎮。他們希望景德鎮能盡快辦一所陶瓷學校。這一設想很快得到支持,1955年8月,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成立,并招收70名學生。也就在這一年,施于人由國家高等教育部調配到該校任教。
1958年趙淵書記創校
景德鎮陶瓷學院58級全體同學及部分老師合影
1958年,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江西工業技術學校的陶瓷專業遷往景德鎮,與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合并,成立江西陶瓷學校。同年6月28日,剛剛合并的江西陶瓷學校改為景德鎮陶瓷學院,認命景德鎮市委書記趙淵兼院長。10月,學院召開了第一次開學典禮,院長趙淵發表了對陶院人具有歷史意義的講話。
萬事開頭難,學院不僅面臨物質條件的匱乏,教師和教材同樣嚴重缺乏。學院決定采取被稱為“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從原江西工業技術學校和景德鎮美術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