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陶瓷精品可否抵御市場泡沫
2011/4/10 19:24:47
現當代景德鎮藝術陶瓷市場價格持續升溫
近年來,收藏界出現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就是現當代景德鎮藝術陶瓷尤其是名家精品,越來越受陶瓷愛好者和投資者青睞,國家級大師的作品動輒幾十萬甚至過百萬元人民幣,價格直逼甚至超過了古陶瓷。同時,隨著一批批陶瓷精品陸續漂洋過海且被國外藝術館、博物館收藏,有專家指出:中國文化若想像中國經濟一樣影響全球,一定要靠獨特的文化品種,而這種最有希望馳騁世界藝術品市場的文化品種應是水墨畫和陶瓷,因為這兩大板塊是中國人自己的“武器”,話語權和審美標準具有獨特的民族性。
本月13日至24日,由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主辦的《景德鎮當代名家經典陶瓷藝術展》在廣州市二沙島嶺南會展覽館舉行,屆時200多件參展作品會從“傳承與創新”的角度,反映當今景德鎮老、中、青三代陶瓷大師的創作水平,詮釋現當代景德鎮陶瓷的藝術真諦。借這個機會,我們全面了解一下景德鎮藝術陶瓷的創作現狀,看看那些精品到底能否抵御市場泡沫。
大師云集創作思維翻新
陶瓷的故鄉在中國,而景德鎮則有“瓷都”之美譽。我們知道,景德鎮制瓷的歷史始于漢代,原稱“昌南鎮”。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朝廷詔令這里燒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這批御瓷深得皇帝賞識,景德鎮也因此獲得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以皇帝年號冠以地名的殊榮。自元代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官員駐扎在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設立瓷局,置辦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珍寶。景德鎮的歷代瓷工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 創造了具有東方藝術特色和中華民族風格特征的陶瓷文化藝術,并通過海上“陶瓷之路”源源出口,架起了東西方經濟技術和文化藝術交流的虹橋,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
步入現代社會,盡管“瓷都”地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但景德鎮仍以其優秀的傳統文化、古老的陶瓷藝術與現代意識相交織、融合,煥發出嶄新的活力。原來,在這片藝術沃土上,有著世世代代“群力業陶,眾心事瓷”的窯火傳薪人。如今,幾乎一半以上的國家級陶藝大師工作、生活在景德鎮,如王錫良、秦錫麟、張松茂、王隆夫、李峻、張育賢、李菊生、劉遠長、王恩懷、戴榮華、熊鋼如、熊漢中、汪桂英、陸如等,他們的作品基本代表著當代陶瓷藝術的最高水準。
此外,作為高端藝術人才培育的搖籃,景德鎮還擁有全國唯一的陶瓷本科院校——景德鎮陶瓷學院,有輕工業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研究所等綜合實力在業內堪稱一流的陶瓷科研機構,昔日“師帶徒、父傳子”的承傳關系正逐步消逝。藝術創作思維已從封閉型單向思維轉變為開拓型多向思維,因而出現了綜合應用多種學科、多種技藝、多種材料、多種手法于一體的創新趨向。陶瓷藝術彩類之間的界線逐步變得模糊,而工藝技術與藝術創造之間的關系卻越來越緊密。這些翻天覆地的變革極大地促進了現代陶瓷藝術向更高層次和縱深方向發展。
如今,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家們比過去更注重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新材料,使一些古老的陶瓷品種呈現出新的光彩。他們注意綜合運用多種材質和裝飾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優勢和特性,體現材質美、肌理美,創造和開發出眾多新彩類、新品種。新材料的開發和運用已經成為藝術創造的重要元素和基因,賦予了景德鎮現代陶瓷藝術新的生命、新的氣息和新的風格。
揚棄創新國畫筆意愈濃
景德鎮現當代陶瓷藝術家們既重視傳統名瓷所蘊含的優秀傳統,又化而超之,并且發明創造了色釉彩、綜合彩、現代陶藝、現代青花、釉中彩、水晶刻花等許多新彩類、新形式、新技法以及新工藝、新材料。
景德鎮特有的陶瓷藝術品種,為世人所推崇的主要是典雅素凈的青花瓷與富麗柔婉的粉彩瓷。青花瓷被譽為“瓷國明珠”,燒造歷史悠久。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