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藝術陶瓷:距離春天還有多遠
2011/10/2 0:02:46
縱覽近年來各大拍賣公司的成交業績,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來源于瓷器拍賣,從2005年創下當年中國藝術品世界拍賣紀錄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瓷罐,到今年春拍拍出2.24億元的明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都能夠感受到瓷器拍賣市場的火熱。
在古代瓷器受到拍賣市場追捧的同時,現當代藝術陶瓷市場卻存在主題陳舊、器型單一、精品稀缺等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現當代藝術陶瓷如何破解發展瓶頸,走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升值空間較大
作為拍賣市場的新興事物,現當代藝術陶瓷近年來受到不少藏家的關注,成長非常迅速。總體來看,目前現當代藝術陶瓷作品整體價位偏低,未來升值空間較大。
2008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在春季拍賣會中首推“現當代陶瓷藝術專場”,推出24件紫砂器、56件瓷器,總成交額達到1578.4萬元。其中紫砂器拍品全部成交,顧景舟作品《漢鐸壺》拍出了當場紫砂器拍賣的最高成交價:78.4萬元。隨后,各大拍賣公司紛紛推出現當代陶瓷板塊的專場拍賣,成交額也屢創新高。
從門類上劃分,陶瓷可以分為陶器和瓷器,而藝術陶瓷在形制上又分為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陳設品等。
據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日前聯合發布的統計數據,我國各類陶瓷產量已多年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日用陶瓷年產量達270億件,其中藝術陶瓷產量50多億件,產值已近500億元。
在江西景德鎮、浙江龍泉、福建德化、河南禹州和汝州、湖南醴陵、河北邯鄲彭城鎮、廣東佛山石灣鎮等地,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藝術陶瓷產業鏈,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陶瓷制作工藝師。在拍賣市場上,湖南醴陵陶瓷、江西景德鎮的瓷器也都是現當代藝術陶瓷的主力拍品。
目前,在湖南醴陵,陶瓷產品已出口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陶瓷總產量占湖南省的94.7%,占全國14%,特別是藝術陶瓷,已擁有不少忠實的收藏家。2009年中國嘉德(廣州)國際拍賣公司秋季拍賣“現當代陶瓷藝術專場”中,就推出了湖南醴陵的鄧文科、熊聲貴、曾安楚、黃永平等多位名家的多件作品。
今年年初,湖南醴陵發布了《醴陵市千億陶瓷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到2017年,醴陵工藝陶瓷產值將達到50億元。
相比湖南醴陵的政策扶持,在江西景德鎮,大師輩出成為其最大優勢。在第二屆景德鎮國際藝術陶瓷拍賣會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創作的粉彩瓷板畫《黃山四千仞》拍出782萬元的高價,創造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陶瓷拍賣的紀錄。2010年9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創作的《三顧茅廬》瓷板畫拍出1300萬元人民幣,又再次刷新了中國當代藝術陶瓷單件成交價紀錄。
在拍賣市場取得成功,使得國內一些藏家和收藏機構開始關注現當代藝術陶瓷,甚至有國外藏家也開始出手。拍賣市場逐漸升溫,推動了現當代藝術陶瓷市場的發展。
缺少創新意識
從各大拍賣公司成交的拍品來看,不少作品都移植了傳統中國畫瓷繪作品元素。器物的主題繪畫多為竹報平安、牡丹富貴、龍鳳呈祥、壽星羅漢、十二生肖等傳統題材。有專家指出,“這些瓷器"穿著爺爺奶奶的外套",無論從器物造型還是主題內容上,都與現當代藝術的風格和概念相差甚遠”。
而在國內各地的陶瓷產區,藝術陶瓷的同質化現象也較為嚴重。由于傳統陶瓷工藝的不同,目前國內各地出產的陶瓷都帶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如龍泉的青瓷、宜興的紫砂、景德鎮的青花、粉彩等,而陶瓷藝術家的作品也大多帶有產區的烙印。加上一些地區設備長期沒有更新換代,許多陶藝家共用一個窯爐,作品的材料、工藝、燒制溫度等基本相同,使得同一產區出產的藝術陶瓷出現了同質化現象。
另外,陶藝教育的“近親繁殖”現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