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雙絕首次合體 創新中國古老制瓷工藝
2011/12/6 21:31:22
新華網北京12月5日電(任沁沁 黃玥)中國傳統工藝銅胎掐絲琺瑯與瓷胎畫琺瑯首次“合體”,完美呈現于一件《吉祥中國》琺瑯尊上。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中國景德鎮琺瑯彩瓷傳承人熊建軍將于12月18日首次攜手在京舉辦大型琺瑯藝術展,揭開宮廷絕技的神秘面紗。
即將面世的《吉祥中國》富貴琺瑯尊古樸典雅、華美大方,頗受矚目。其制作首次結合“琺瑯雙絕”:銅胎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尊貴大氣;瓷胎畫琺瑯俗稱琺瑯彩瓷器,嬌艷奪目。兩者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交相輝映的結合,被認為是“從創新角度對中國古老工藝的傳承延伸”。
《吉祥中國》的銅胎掐絲琺瑯部分以如意紋飾帶串聯,象征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代表花卉圖案,寓意祖國百花齊放,繁榮昌盛;瓷胎琺瑯部分以錦雞牡丹、鱖魚荷花、喜鵲梅花、竹林白鷺為主體圖案,寓意“錦堂富貴,喜四海升平”。
張同祿,人稱琺瑯張,是“景泰藍第一人”,是目前掌握全部景泰藍制瓷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景德鎮琺瑯彩技藝傳承人熊建軍,則復活了失傳200多年的琺瑯彩瓷技藝。
氣質典雅、工藝精美的景泰藍,是皇家用器,后經民間藝人傳承,在制作中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融入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集大成者。然而,解放初期,許多民間工藝作坊相繼倒閉,景泰藍一度低迷。
琺瑯彩瓷是康熙皇帝親自授意而創造的新品種,瓷質細潤、形料凝重、色澤鮮靚、畫工精致。乾隆時期出現的優秀琺瑯彩瓷作品代表中國陶瓷最高水平。然而,由于其制作極度費工,乾隆以后工藝逐漸失傳。
為了挽救這兩項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國政府、藝術家、民間,無不付出巨大努力。上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將景泰藍工藝品列為饋贈國際友人的珍品,景泰藍起死回生,2006年,該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所有的工藝美術中,景泰藍是最復雜的,很難完全掌握。”16歲就投入制作靜態技藝的張同祿說,景泰藍制胎、掐絲、點藍、磨光、鍍金的制作流程,遠比想象困難,“就這制胎,一輩子都學不完”。
他大大拓展了景泰藍制瓷技藝,不僅在銅胎上做,也開始在金胎、銀胎上做。器型以奇、巧、俏、美自成一派,高超純熟的技藝令世界工藝美術品界折服。
熊建軍自1998年開始與國家博物館(微博)合作研究琺瑯彩復古工藝,歷經8年苦心鉆研,終于破解失傳200多年、被譽為“彩瓷皇后”的琺瑯彩瓷技藝。
目前流傳于世的琺瑯彩瓷有400多件,大多數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
如何讓陽春白雪的藝術更好地為人民的生活服務?這是常常縈繞在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問題。
“制作景泰藍和寫文章一樣,需要長時間構思,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技藝有機結合起來。”張同祿說。在他手里,景泰藍工藝美術作品不再只是普通的瓶罐擺設,而是化身為兔兒爺、貔貅,或是寓意健康、平安的鐘表……為生活裝點藝術氣息。
主辦此次活動的北京榮會藝術中心,也一直致力于傳統技藝的繼承與創新,其在江西景德鎮開創的“現代官窯”,制作工藝精雕細琢,力求完美再現官窯名瓷。當古樂響起,身著傳統服飾的“非遺”傳承人,完全遵襲古法技藝,以專業燒制復原出一件件官窯名瓷時,人們似乎看到了中國古老制瓷薪火的復燃。
不過,當前傳統工藝被抄襲現象嚴重。琺瑯彩瓷市場火爆,拍賣成交價格持續走高,市場的驅動導致大量贗品出現;大師們用心設計的景泰藍造型,也被一些小工廠剽竊。
“不論景泰藍還是琺瑯彩瓷,對其傳承都應該從保護知識產權入手。”張同祿說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