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是價值洼地
2012/5/24 22:24:03
“老廠”小作坊里的工人在干活。
“在景德鎮,你腳踩的泥土下面,說不定都是寶貝。”在景德鎮四處走穴為大師拍攝專輯的“地頭蛇”老陳回憶道,以前不少地方修路時挖出來很多碎瓷片,許多人見了就一哄而上“撿漏”,還有人建樓時挖出了不少完整的古瓷器。“在景德鎮不做陶瓷的都是傻瓜。”在景德鎮探訪的幾天里,這是記者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在剛剛落幕的中國嘉德春拍上,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鐘蓮生、李菊生、李小聰、白磊的作品最高拍賣紀錄相繼誕生。景德鎮陶瓷再度成為收藏圈熱議的話題。近日,本報記者攜手百藏館深入江西景德鎮進行“中國陶瓷藝術尋根之旅”,在探訪市場行情并分別專訪九位國家級大師和六位中青年藝術家后發現,國家級大師的作品仍為市場標桿,而許多中青年藝術家將經營交給專業代理機構,自己則潛心創作,其作品具有較高的投資收藏價值。
景德鎮:陶瓷專業市場檔次分明
“五一過后是景德鎮傳統的淡季。”家在景德鎮的老陳說,“小時候我在河邊能隨手挖出瓷片,用來打水漂,后來才知道那些玩意都是值錢的家伙。”
據百藏館營銷總監戴文輝介紹,景德鎮的各類陶瓷專業市場多如牛毛,但檔次分明:“陶瓷學院的學生畢業前可以到陶藝一條街或‘老廠’附近開個小店,賣些自己手繪的茶具,生意好的人月入過萬;經過一段時間,一部分人有能力在‘華陽’(即陶瓷專業市場)租個門面,逐漸跟各地的經銷商取得聯系;等真正成名成家后,他們便會自己開工作室。最后,如果他們能在人民廣場附近的‘名人名作一條街上’占據一席之地,就等于順利完成從‘屌絲’到‘高富帥’的華麗轉身。”
記者以買家身份在“段位”最低的“老廠”周邊探訪時發現,大多數店鋪的老板和幫手都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手繪作品多以茶杯茶壺等實用型工藝品為主,價格在十幾元到上百元不等。
毗鄰市中心人民廣場的華陽市場中,經營仿古瓷的商家和中青年藝術家自己開的小店各占半壁江山,作品價格在幾千元上下,部分精品的售價已經過萬。
而在“名人名作”一條街上,商家打出的價格就令人咋舌——一件不起眼的瓷板畫,老板開口就要價5萬元。“你進店里買東西,先得裝作不經意地四處轉轉,了解大概的行情后再轉向你心儀的作品,千萬不要一進店就指著某個瓶子說‘這個好這個好’,那商家不開高價才怪。”在景德鎮浸淫了二十年的行家老熊提醒記者,在街邊的陶瓷店里并非完全淘不到寶,但不懂行的“愣頭青”如果貿然前來撿漏,那必定“挨宰”無疑。
業內:專業代理機構可使價格更透明
“目前景德鎮存在藝術家‘自產自銷’的現象,價格不統一,導致很多人都說‘景德鎮的水太深’。”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饒華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能出現更多專業代理機構。
“專業機構能保真、保精、保值。還會要求作者,促使他們出精品。另一方面,更多的專業機構進入市場后,充分的競爭也能使價格體系更透明。”他表示,藝術品最怕的就是對比,專業機構需要有資金實力、品牌效應、專業知識、知名度和鑒賞能力。
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徐小明認為,藝術家不能為了展覽而“走穴”,應該把經營交給中介機構運作:“藝術家要找一個有實力、長遠規劃的機構。如果一個人簽約的機構過多,那么作品就會被分散,影響力不足,因為作品數量畢竟有限,二是不同地區的機構難免各有策略和風格,很難按統一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