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新寵:景德鎮“廠貨”
2012/6/26 23:09:52
在景德鎮收藏界,“廠貨”泛指解放后景德鎮一些國有瓷廠所生產的瓷器。
隨著上世紀90年代國有瓷廠的陸續停產以及改革,廠貨也漸漸成為了歷史。
然而近些年,隨著收藏的逐漸升溫,全民收藏意識的提高,以及一些廠貨本身所具備的藝術價值和其代表著一段特殊的歷史,廠貨逐漸成為了收藏新寵。
在古玩市場中,一些廠貨的價格呈現上升的趨勢。與其他收藏品不同,廠貨有著鮮明的“平民”特色。
在許多普通百姓的家中,都有著品相不錯的“廠貨”。
“廠貨”,收藏家眼中的新寵
劉先生是來自福建的收藏愛好者,這次他來到鄭道生的古玩行內,看中的是其中的兩件“廠貨”。
每次來景德鎮,劉先生都會帶回去不少自己喜愛的藏品。對于鄭道生來說,劉先生既是顧客,又是朋友,然而這一次,他卻有些為難了。劉先生看中的兩件瓷器,一件是雕塑瓷廠在上世紀80年代生產的陶瓷羅漢雕塑。而另一件則是大約同時期藝術瓷廠生產的手繪花鳥粉彩瓷瓶。這件花鳥瓷瓶,顏色鮮艷,畫工精細。當時鄭道生將它淘到手的時候,高興了好幾天,并沒有轉手的打算。而那件羅漢雕塑,因為有一些破損,因此他只是將其放在店內的角落里,并未展示出來,但還是被劉先生注意到了。在鄭道生看來,他不能將這樣一件有破損的瓷器出售給朋友。最終,他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劉先生也只好空手而歸。
劉先生每年都要來幾次景德鎮,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年了,但是劉先生也深刻體會到,每次來景德鎮,廠貨對他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早在四五年前,劉先生對廠貨還了解甚少,然而現在,當他和一群搞收藏的朋友聚在一起時,關于廠貨的討論也越來越多。大家還會把手中比較得意的廠貨藏品拿出來鑒賞、交流。
而對于在浮梁開了家古玩行的鄭道生來說,廠貨這幾年的持續升溫讓他都有些吃驚。鄭先生從事收藏多年,真正開始關注廠貨還是在2008年左右。在他看來,那時大家對廠貨的關注度還不是很高。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還停留在大師藝術瓷上,然而短短的幾年,廠貨似乎一轉身便成為了收藏界的“新寵”。現在來店里的顧客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他所收集的一些廠貨。
特殊背景是其走紅的主因
大多數人認為,十大瓷廠的停產,使得廠貨的生產已經成為歷史,這也是近些年廠貨收藏持續升溫的主因。確實,無新品問世的確能讓廠貨的收藏價值陡增。然而廠貨走紅的原因,遠不止如此。
“特殊的背景。”對于這個問題,李勝利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早在2000年,李勝利就開始收購一些廠貨。李勝利收購廠貨的動機很簡單,他想建立一個博物館,來紀念這些瓷器所譜寫的歷史。如今,在李勝利建立的“景德鎮十大瓷廠陶瓷博物館”內,擺放著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廠貨”。在他看來,稱這類瓷器為“紅色國窯瓷”更為確切。這既延續了景德鎮對于瓷器“國窯”、“民窯”的通俗叫法。而“紅色”也最貼切地概括了“廠貨”所代表的那個時代。李勝利說,一件收藏品的價值,是其所代表的歷史背景、政治意義、工藝價值、藝術價值的總和。而廠貨所具備的特殊歷史背景,使得其在這幾個方面都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由十大瓷廠譜寫的景德鎮陶瓷史,不僅是景德鎮陶瓷制造的輝煌時期,也是景德鎮陶瓷制造發展的見證。在工藝上,這段時間景德鎮的制瓷工藝有了飛速發展,比如燒制工藝,就經歷了由手工到機械和由柴窯到煤窯、油窯、氣窯的重大轉變。而廠貨所蘊含的政治意義,更是其他收藏品無法比擬的。如今在李勝利建立的十大瓷廠博物館內,就陳列著許多建國5周年,10周年紀念瓷以及一些文革瓷,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