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陶瓷海外前景看好
2013/11/21 23:03:20
陳烈漢青花作品《采蓮圖》
“當代收藏瓷還未打開海外市場”
——訪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副總陳烈漢
本報記者 孔德
走進陳烈漢的辦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長桌上面擺放著的幾件剛制作完成的瓷板畫,旁邊是一小堆高嶺土。長桌對面的書架,擺滿了作品獲獎證書。隨處可見的陶瓷元素,昭示著這位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副總、中藝東方藝術館館長的另外一個身份——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系碩士畢業之后,陳烈漢進入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各大窯口都緊缺陶瓷設計人才。學陶瓷設計出身的陳烈漢服從工作分配,在10年間深入到河南禹州、汝州,浙江龍泉,福建德化、漳州和江西景德鎮等陶瓷產區調研。同時在工作之余,陳烈漢對陶瓷藝術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并吸收各地陶瓷工藝精華,將之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回到北京擔任管理職務之后,陳烈漢依然堅持創作。他在北京設立了自己的陶瓷創作工作室,配置了高溫液化氣爐和低溫電爐,自己煉泥配釉,創作燒制。“藝術不是閉門造車”,陳烈漢認為,要管理,首先要研究明白。現在每年他仍堅持抽空到全國各陶瓷產區去考察,他認為,不僅國內的陶瓷發展態勢要掌握清楚,國外行情的同樣也要了解,現在國際市場的陶瓷品牌,他都能如數家珍。
30多年的積累,造就了陳烈漢對陶瓷市場和陶瓷技藝的充分了解,對于中國陶瓷收藏領域,他指出:“當代收藏瓷還未打開國外市場。”
瓷器出口需打出品牌
眾所周知,我國是陶瓷出口大國,其中日用陶瓷的產量連續十幾年位居世界第一。陳烈漢介紹,去年,全國日用陶瓷總產值940億元,總產量330億件,占世界總產量的62%以上。
但在如此龐大的數據之下,我國瓷器的平均每件售價不足0.45美元,德國、英國、日本的日用陶瓷平均每件售價在4至8美元之間,與其他陶瓷出口國家相比普遍偏低。而在國內市場,相同造型、功能的陶瓷產品,國內生產的售價僅有四五百元,進口的品牌陶瓷卻少則上千元,多則上萬元。在陳烈漢看來,價格差距是迫切要改變的事情。
產品之間的價格差距之所以這么大,一方面由于進口產品需要關稅,成本上相對國產品要高一些,另一方面也與產品技術和品牌知名度有關。陳烈漢說:“我國雖然是一個陶瓷生產大國,卻不是生產強國,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附加值較低,沒有像德國羅森塔爾、英國威基伍德、美國雷那克斯這樣的國際知名品牌。”
除此之外,日用瓷之外的陶瓷工藝品,像陶瓷擺件等,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偏弱,沒有競爭力。“因為出口的大部分是節慶時的擺件或禮物,更新換代得非常快,而這部分其他國家也在大量生產,比如人工費很低的越南。目前,我們最需要的是品牌。”陳烈漢表示。
國外市場更看重設計
如何改變中國的陶瓷生產現狀,是陳烈漢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些年來,他除了奔波于工作室、各地方陶瓷產區之間,還多次赴國外考察。對于中國陶瓷如何在世界市場找回舊時榮光,陳烈漢有自己的見解:“像英國的日用陶瓷設計,造型獨特、品種豐富,花面裝飾日新月異,每一種造型飾有30個內容、形式不同的花面。新奇的裝飾比比皆是。我國日用陶瓷設計,缺乏獨創性,很多企業停留在仿制國外產品和來樣加工的水平上,導致產品造型設計雷同,花色品種單調,一個造型就幾種裝飾,無法滿足國際、國內市場消費者的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必將逐漸失去銷售市場。”
現在,我國大部分陶瓷企業發展觀念相對保守,營銷方式比較落后,不重視先進科學技術、生產設備的引進和研發,同質同價、惡性競爭現象很嚴重。新的市場需求把世界推進到一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