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粉彩瓷成收藏新寵
2014/1/1 12:43:26
精美瓷器一直讓頂級藏家趨之若鶩,更是海內外一流博物館不可或缺的鎮館之寶,在拍賣會上屢屢創出天價。時至今日,普通百姓還能問津瓷器的收藏和投資嗎?
能。上世紀60-80年代的粉彩日用瓷器,就是一個價值漸被發現但價格尚處洼地的寶藏。
走進虹橋古玩城的 “稻房”,但見滿屋子是上世紀60-80年代景德鎮生產的粉彩日用瓷器,雖時光已逝數十年,這些碗盞盆碟依然姹紫嫣紅富麗堂皇。令人意久的是,這么精美絕倫的瓷器卻險被“沉海”。 “大難不死”后作為中國陶瓷的一個代表,它們正成為收藏投資新寵。
因為可惜而收藏
稻房主人張先生是個資深收藏家, 1986年3月,正在香港的他得知一個消息:香港市場決定不再進口景德鎮生產的出口粉彩日用瓷器,所有庫存瓷器將直接沉海銷毀。
導致這個決定的是景德鎮生產的粉彩瓷器中鉛鎘溶量超標,而鉛鎘卻是粉彩瓷色彩是否艷麗的一個關鍵因素。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所謂粉彩,是一種釉上 (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其特點是色彩鮮明而突出,富有立體感;彩飾的圖案、紋飾、山水、人物、花鳥絢爛多姿,別具一格。粉彩瓷一經問世即備受追捧,流行不衰。
憑直覺,張先生覺得如果庫存瓷器一旦 “沉海”了,不僅銷毀了一批精美的瓷器,還可能沉掉中國制瓷業一段珍貴的歷史,于是傾囊數千萬元買下了庫存的粉彩日用瓷器。時光荏苒,現今收藏家都把乾隆后的景德鎮陶瓷分為四個板塊,一是以 “珠山八友”為代表的民國新粉彩瓷;二是7501毛瓷;三是近代名人大師作品;四是新中國陶瓷,俗稱 “廠瓷”, “廠瓷”以60-80年代產品為鼎盛時期,無論器形品種、套器配備、圖案紋飾等都遠遠多于以往,工藝成熟尤勝乾隆時期。“廠瓷”的代表產品之一就是粉彩日用瓷。
這批險被沉海的粉彩日用瓷早就被張先生遺忘,在倉庫的角落里一躺將近30年。最近,張先生無意中想起這批瓷器,訝然發現:當年便宜買進,如今竟成寶貴財富。
集體創作史無前例
瓷器按胎瓷造型可分為日用瓷和陳設瓷,花瓶、瓷板、文房、薄胎瓷等屬于陳設瓷。碗、盤、杯、碟、盅、盞、壺、罐、缸、匙、筒、盆及成套的餐茶器等屬于日用瓷,日用瓷器的燒造水平,代表著制瓷業的整體水平。
以往粉彩瓷大多用于陳設瓷上,上世紀60-80年代,為多創外匯,出口海外的日用瓷器開始采用中國傳統的粉彩瓷裝飾,這使得普通的日用瓷器立即身價倍增,不僅可日常使用,而且可當裝飾品,陳設于墻上柜上,使家居熠熠生輝。
但日用器都是小件為多,如何在小件的日用器上創作出不遜于陳設瓷的效果呢?在當時的舉國體制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集體創作,輕工業陶瓷研究所的藝術家們聯合景德鎮各大瓷廠的傳統瓷研究所、設計室、試驗組,共同開發設計,如青綠山水、雪景山水圖案為鄧必浩等擅繪山水老藝人設計;龍紋、麒麟等瑞獸為葉冬青設計;各種邊角紋飾、三朵、八仙、洋蓮等紋飾為夏時義設計,從而生產出眾多實用與裝飾兼具的日用瓷器。
比如青綠山水十五頭餐茶具就是鄧必浩擔任主設計的,入眼清新雅致,每個茶碗、每個碟子上都有一幅完整的山水圖,疏朗開闊;而整套擺放時,又呈現出遠景、中景和近景相結合的一幅通景,沒有一絲的間斷,既突出單個物件的美感,又顧及整體的布局。由于這套青綠山水圖案對設色要求較高,因此沒有大批量生產,絕大部分用于出口而留在國外,國內鮮見。又如 “雪景大王”余文襄設計的雪景山水六頭餐茶具,布局自然,主次分明,極富詩意。
據了解,上世紀60-80年代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