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瓷收藏具投資價值
2014/2/27 20:35:29
危局時代開創瓷業高峰
清末,國事衰微,民生凋敝。兩位經歷了“維新變法”失敗的湖南人熊希齡與文俊鐸,卻一腔熱忱開始了他們的“實業救國”。1904年,兩人合力創辦了湖南官立瓷業學堂,次年,在其主導下,湖南瓷業公司成立。為降低日用瓷中的鉛毒,他們獨創了清雅、素潔的釉下五彩瓷,還采用了“三燒”的制瓷辦法,讓瓷器成品耐磨損,耐酸堿,不褪色,不含鉛鎘等對人體有害的微量元素,成為了陶瓷工藝革新的劃時代創舉。
10年后,釉下五彩瓷器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50多年后,又是這些釉下五彩瓷,走進了全國的政治中心——中南海,獲得毛澤東的青睞,贏得了“紅色官窯”的美譽。
湖南省收藏協會常務理事、原副會長楊宗干認為,醴陵瓷值得收藏,有4方面原因:
——獨特的工藝。清末民初,當時醴陵湖南瓷業學堂,研制出5種高耐火性釉下顏料(深綠、海碧、茶色、瑪瑙、艷黑),并運用國畫雙勾、分水填色法和“三燒”等獨特工藝,燒制出獨具特色的釉下五彩瓷。這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創新突破。
釉下五彩無毒、耐酸、耐堿、耐磨損、永不褪色;畫面平滑光亮,晶瑩潤澤,清新明快,具有飽滿的水分感,給人一種美感享受;紋樣五彩繽紛,艷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變化豐富。
——悠久的歷史。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歷史。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制作。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06年,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國民政府國務總理的湖南人熊希齡與醴陵舉人文俊鐸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興辦“湖南瓷業公司”,從日本購買設備,創新工藝,生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醴陵瓷異軍突起。新中國成立后,釉下彩老藝人吳壽祺通過傳授釉下彩技藝,革新傳統工藝,使釉下五彩工藝得以“復活”。釉彩品種、繪畫工藝、題材內容等,均遠遠超過清末民初水平,達到歷史最高峰。
——至高的榮譽。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別參展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和意大利都朗國際賽會,連續獲得金牌獎,醴陵瓷開始名揚華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醴陵瓷在當時贏得的良好評價。
1915年,醴陵瓷遠涉重洋,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參展的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與貴州茅臺酒同獲最高榮譽,為中國贏回了兩枚金牌獎章。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相當于今天的世博會,所以這個獎項對于醴陵瓷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榮譽。
——國家領導人的鐘愛。1956年,毛澤東親自過問醴陵藝術瓷廠,使之成為全國唯一能為國家領導人和國家機關燒制高溫釉下五彩陶瓷的“紅色官窯”。 1958年,毛澤東開始使用醴陵窯燒制的“勝利杯”茶杯。此后,醴陵群力瓷廠不止一次為毛澤東燒制生活用瓷,如:1971年為毛澤東生產煙灰缸和餐具;1972年為中南海定制包括領導人生活用瓷1210件。
什么時期的醴陵瓷最具收藏價值
湖南八大家陶瓷藝術館館長胡懷銀認為,醴陵瓷中最具收藏價值的有兩個時期的產品:一個是清末至民國初年,另一個是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清末至民國初年,是醴陵瓷跨越式發展時期。技術上的突破,使醴陵瓷從單色變得五彩繽紛。此前,醴陵瓷用單一的氧化鈷(俗稱土墨)作彩飾原料,手工描繪粗獷花草圖案后,施釉覆蓋,燒成釉下青花瓷。清末至民國初年,經過技術上的改革,燒制成的釉下五彩瓷質地細膩、畫工精美、清新雅麗、別具一格,釉層下各色圖案五彩繽紛,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