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陳文增牽引入行定瓷——龐永輝
2016/7/28 15:39:34
日前,“合寫公益心 共筑雙創夢”保定市愛心企業家幫扶救助慈善晚宴在保定電谷國際酒店舉行,短短半個多小時內共計二十余件藝術品成交,涉及書畫、陶瓷、石雕、珠寶等多個門類,共募集善款80余萬元。其中,龐永輝大師作品定窯《團圓刻花瓶》以5萬元成交,成為當晚藝術品拍賣最高價。
龐永輝有著眾多的頭銜,1973年生人的他,師承定瓷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文增先生,現為河北省曲陽定瓷有限公司董事長,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范。他的作品多次獲國家級大展等級獎。
7月的一天,雨后,記者一行驅車來到曲陽定瓷有限公司。簡單的黑色T恤,長褲,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龐永輝衣著樸素,平易謙遜,而在定瓷展廳,專注地向記者細數每一件作品的藝術風格和創作過程的龐永輝,展現的則是一位定瓷大師的學識、素養和對藝術的摯愛。采訪龐永輝大師,話題當然要從他愛若性命的定瓷開始。
恩師陳文增牽引入行
“接觸定瓷是因為我的老師陳文增。”龐永輝說。
龐永輝是曲陽人,和有著“定瓷之父”之稱的定瓷大師陳文增是老鄉。在龐永輝的中學時代,陳文增已經名聲鵲起,是業內的大師,而上中學的龐永輝雖生在定瓷之鄉,父親也拉坯燒瓷,卻對定瓷知之不多,他心目中的陳文增是遠近聞名需要仰視的大書法家。1989年的端午節,16歲的龐永輝看到麥田邊有一個人在寫寫畫畫,他好奇地上前攀談,才知道這個不起眼的中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陳文增,他在寫詩。一個普通的農村男孩遇到自己仰慕的大藝術家,世界仿佛為他打開了一扇門。
從此,龐永輝開始向陳文增老師請教書法、文學、繪畫,猶如黑暗中的火把遇到了火石,龐永輝身上的藝術潛質被激發出來。
“我父親雖然做拉坯,但我的技藝是陳老師傳授的。”龐永輝解釋道。1992年,龐永輝進入河北曲陽定瓷有限公司,跟隨陳文增先生學習拉坯技藝及裝飾藝術。“一般從事手工藝的老師都會收比較有靈性的學生,但我的老師恰恰相反。他收我做學生時跟我說了一句話,‘我收你做學生,不是因為你陶瓷做得好,而是我看你真喜歡這個東西。如果你喜歡這個東西,說明你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真正做瓷器的功夫在瓷外。’就這樣,我成為了老師的第一個入門弟子。”
藝差毫厘,道所不容
收龐永輝為弟子,陳文增并不是即刻教他定瓷的制作,而是送龐永輝去保定師范專科學校(現保定學院)美術系學習深造。龐永輝回憶:“老師那時候對我說,若想成為一個大師,把定瓷做成藝術品,就必須系統學習,增加自己的藝術學識和修養。”
然而,龐永輝與定瓷的握手卻并不是一帆風順。
“1996年,我師專畢業,回到曲陽,初始對定瓷藝術是相當抵觸的。”說到這件事,龐永輝頗多感慨:“我在師專學習的是油畫,習慣了油畫用色彩的明暗、冷暖,筆觸的輕重、緩急來抒發情感,而定瓷的制作,太冷靜,太理智。那段時間,我迷上了陶藝,覺得陶藝能更好地表達情緒。我整日埋頭制作陶器,制作的成品也收到不少人的夸贊,我甚至有些自以為是的飄飄然。”老師陳文增看在眼里,卻并不制止他。1997年,陳文增設計了一個盤口瓶,讓龐永輝制作,龐永輝做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會被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足之處。“那件事對我的觸動極大,老師的點評好像當頭棒喝,讓我從陶器制作的沾沾自喜,一下子變得冷靜下來,接下來是茫然——原來我什么都不會!”陳文增這時語重心長地對愛徒說:“事差分寸,理可通之;藝差毫厘,道所不容。平日行為做事,不見得一絲不茍,最終能行得通就可以了。但在藝術領域就不同,這里所差的毫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