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大師熊國輝江河源作品欣賞—湘江源
2016/8/6 13:03:00
河流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數的江河孕育了華夏文明,滋養了中華兒女。古人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是江河的發源地,它們或位于高原,或居于深山,大多人跡罕至。近年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破壞,江河源頭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比如黃河源頭,素有“千湖之縣”美稱的瑪多縣眾多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沼澤低濕草甸植被正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變,大片沼澤地消失、干燥并裸露。
事實上,許多江河源頭地理位置偏僻,經濟欠發達,保護環境的意識相對薄弱。另一方面,當地的村民肩負著水源地保護的重任往往不得不犧牲自身經濟的發展,然而江河作為中華兒女的生命之源,其源頭的保護應該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責任。正是基于這種對江河源頭的保護意識,2013年12月,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和“中國十大名村”——浙江省花園村共同發起,選取全國33條有代表性的大江大河,對江河源村莊的風土人情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并在此基礎上由精細生工藝美術大師熊國輝創作成主題陶瓷作品,希望借陶瓷藝術與鄉土文化的結合,在收藏展示的同時喚起更多人對江河源村莊的關注和對江河源頭生態保護的重視。
每一條江河源藏品均由三件物品和一副對聯組成。對聯是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董獻華創作,邀請中國國土書畫院副院長王殿奎、書法家吳冠軍等書寫。瓷板畫和瓷瓶的創作設計則出自熊國輝大師之手。
湘江之源,其說有四:一是廣西興安縣白石鄉的海洋河,二為廣西靈川縣海洋鄉龍門界,三是廣西興安縣白石鄉的上桂河(白石河),四是湖南永州藍山縣紫良瑤族鄉的瀟水。2011年水利部和湖南省經過考察測量將湘江源頭認定在湖南省藍山縣。湘江經永州、衡陽、湘潭、長沙,由岳陽入洞庭湖。
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湘江文化別具一格。一方面湖南受中原正統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湖南特殊的民風民俗又造就了湘湖文化的別樣特質。湘江流域名人輩出,近有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任弼時等國家領導人,遠有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等歷史先賢,而新中國的第一位主席毛澤東更是湘江人物的典型代表,展示了湘江文化的精神品格。
湘江源頭永州市藍山縣野狗嶺,生態環境優越,溪流縱橫,瀑布眾多。這里空氣負離子含量極高,有“天然氧吧”之稱,萬畝斑竹林、10萬畝杜鵑花海孕育著湘江之源,是我國南方生物物種保存最完好、最齊全的高海拔國家森林公園之一,被譽為湖南的“香格里拉”。
有“湘江源頭第一村”之美譽的竹林村位于原始森林深處,因村路兩邊密布竹林得名,而楠竹也成為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近年來隨著湘江源頭的名聲越來越大,來竹林村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村民保護環境的意識也越來越強,濫砍濫伐、燒木炭毀林的現象沒有了,就連平時亂倒垃圾的陋習也慢慢改了過來。村民們都說,湘江源頭是我們的家,保護這里生態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熊國輝作品《湘江源民居》
瓷板《湘江源民居》以竹林村為原型,把水墨畫的“墨分五色”,變成“料分五色”,通過焦、重、濃、淡、清等不同色階的顏料,展現了山峰樹石、民居亭閣的形態。熊國輝通過認真考察,將傳統禮儀制度下湖南民居以堂屋為中心,正屋為主體,中軸對稱,廂房、雜居均衡發展,天井院落組合變化的基本格局運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熊國輝《湘江源高山水庫》
瓷板運用中國水墨畫的表現手法,結合珍珠釉的材質特性,用酣暢淋漓的筆法寓情于景地將湘江源頭獨一無二的生態資源表現出來,再加上高溫顏色的反差對比的運用,使作品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元素。
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的名片。中國的英文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