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大師熊國輝江河源作品欣賞— 贛江源
2016/8/16 15:25:19
贛江古稱楊漢、湖漢、贛水, 是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長758公里,流域面積81600平方公里。贛江中上游多礁石險灘,水流湍急,下游江面寬闊,多沙洲,主要支流有信江、錦江等。
從古至今,贛江源出何處,一直備受關注,早在《山海經》中,就曾提到過贛水之源的問題。古時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對贛江源頭并不能進行實際而有效的考察,因而一直得不到準確的結論。1983年,江西地理學者安陽因教學需要,前往贛江源頭進行實地考察,得出了贛江發源于石城縣境內的武夷山南段石寮崠的結論。2001年8月,江西省科技廳召開了《贛江源頭科學考察》成果評審會,在水文、測繪、地質、林業等方面的專家共同討論和評議下,首次準確地探明了贛江的源頭、源河和發源地。贛江源頭科學考察小組認為,贛江發源于石城縣境內的武夷山南段石寮崠,石寮河為贛江的源河,而石寮河1號泉為贛江源頭。
熊國輝粉彩山水板畫《贛江之源》
作品選取贛江源著名的八瀑景區入畫。粉彩山水畫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能表現“大”和“多”的感覺,能在一幅畫有限的畫面上表現無限的景和情,表現豐富的景物和大的境界氣勢,這就要求在構圖時非常慎重地利用有限的畫面和空間。熊國輝大師在取景時抓住了源頭水流之“氣”,構圖以中間的留白為界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水隨山勢,下部山勢走向有意與上部錯開,使得其在審美上具有運動變化美。在畫面選擇上,注重處理了主峰與周圍群峰的關系,突出主峰,將群峰虛化,達到“傍邊平遠,嶠嶺重疊,鉤連縹緲而去,不厭其遠,所以極人目之曠望也”。作品“以一當十”,處理好了構圖的虛實關系,使畫面視野開闊,更巧妙地是通過透視遠近景物描繪的虛實變幻錯落有致,使景物在畫中簡約合宜,富有裝飾性,讓人產生無限風光盡收眼底的高雅意境,將贛江源瀑布高、奇、秀等特點表現地恰如其分。
贛江源所在的石城縣歷史文化悠久,是中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客家搖籃”之稱,歷史上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石城縣境通行客家話,贛江源頭的村莊也都具有濃郁的客家文化色彩。從石城縣城出發,經過8公里的盤山碎石路,就來到石城縣橫江鎮贛江源村。這里是贛江源頭第一村,村子位于贛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石城縣海拔最高的村落,海拔1300多米。村落依山而建,村里的民居大多是特色鮮明的客家建筑。
熊國輝作品《贛源民居》就是擷取源頭客家傳統民居特色,重在展示源頭村莊的獨特風貌。
石城的客家民居以“廳屋組合式民居”為主,贛南客家人一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一棟房子為“屋”,一間房子為“房”。廳是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一起便組合成了一幢“大屋場”,這種民居實質上脫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廳屋組合式”民居最簡單的組合單元是:“四扇三間”,也稱“三間過”,即一明二暗的三間房。明間為廳,次間為室,廚房、牲舍、廁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這是贛南最普遍的民居。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兩棟,每棟三間或五間,之間隔一橫向天井,并通過腋廊將前后兩棟連在一起。兩棟屋的明間便成了前廳(門廳)和后廳(上廳),前后廳也合稱“正廳”。前廳次間為廂房,后廳次間為正房。這樣便構成了一幢封閉式的由兩個單元組合成的“正屋”,通稱“兩堂式”,俗稱“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在此基礎上,如果以后需要擴大規模的,便在正屋兩側擴建“橫屋”。橫屋的進深與正屋等齊或前部凸出兩間,平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