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勝收的雪景 —雪景山水賞析
2016/12/7 12:28:17
古人認為雪色潔白,晶瑩剔透,象征著純潔,以雪洗身可以清凈心志,由此產生了一個典故“澡雪精神”,出自《莊子》,用來比喻清除意念中的雜質,使心志保持清白純正。
據文獻記載,水墨雪景山水為唐代王維首創。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年),字摩詰,是中國藝術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不僅詩畫雙絕,而且精通音律和佛學。王維16歲少年中進士,官至尚書右丞。王維的山水畫成就很高,尤其是雪景山水更令人矚目。
那么,王維為何對雪景山水情有獨鐘?首先,雪景山水是大自然的精彩杰作,沒有任何人工雕飾的痕跡,千姿百態,隨物賦形,令人心曠神怡,遐思聯翩;其次,雪景山水恬淡寧靜、悠遠空靈,與王維的藝術追求和禪境意念“不謀而合”,情景交融;再者,雪景山水皓潔無瑕、一塵不染,與王維超凡脫俗的高潔志趣,形成了美妙而和諧的“共鳴”。
王維的雪景山水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從五代、宋元到明清,歷代許多藝術對雪景山水都產生了濃厚興趣。近代景德鎮曾出現何許人,余文襄等享譽瓷壇的雪景山水大家,其作品至今仍尊為典范,受人推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當代著名陶瓷藝術家涂序華,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孜孜以求,勇于創新。或深得王摩詰之遺意,氣韻簡淡,意境悠遠;或自出機杼,獨具風神,令人耳目一新;或由小景山水的閑情逸致,發展成巨幅形式的雄闊之美;或以雪景烘托社會生活之一角,寓意多姿多彩的人文精神等等。
古人對物候,對大自然的觀察是如此細致入微,他們和自然一體,天人合一,而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忙碌著,還能靜下心來感受自然事物的微小變化以及帶來的美感嗎?大雪時節,在此為大家準備了一組雪景山水作品,我們一起煮水烹茶,細品這靜雪落下的美妙。 畫中高聳的雪樹寒柯,枝葉冠蓋上堆滿瓊花,樹下掩映著一幢古樸的農舍,遠山、近石白雪皚皚,銀裝素裹,近景、中景、遠景、層次分明,一彎湖水、波瀾不驚,深幽靜謐的天空,好像云也凍住了。湖中一個簑笠漁翁駕一葉孤舟緩緩向岸邊駛來。明代詩人姚綬有首詠雪景的詩:“樹木蕭疏雪欲消,空江水冷不生潮。游魚未出需垂鉤,簑笠回舟不待招。”這幅《暮雪漁歸》不正是這首詩的形象寫照嗎?
涂序華的雪景山水作品,畫風嚴禁中間灑脫,構圖注重“三遠”層次分明。景物分布疏密有致、藏露有度、濃淡相宜。無論峻峭巍峨的峰巒,冷凝平泊的湖水,還是幽谷寒泉、雪樹冰柯、板橋蕭寺等等,無不給人以清幽恬靜之感。他創作的寒樹,主干蒼勁古拙,小枝短禿遒勁,僵曲而帶北風之勢既顯示出積雪的沉重感,又反映出其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山石的迎風面白雪皚皚,背風面則濃墨重染,再點綴孤舟笠翁或一兩個身穿鮮艷服飾的遠景人物或玉頂紅柱的亭臺樓閣,使冷靜、凝重的冰雪世界中平添一絲暖意,透出一份生機和情趣,從而產生出美妙的藝術效果。
圖片來源:濟南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