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然之景搬上越窯青瓷的陶瓷藝術家甄景虎
2017/9/18 14:54:20
關于越窯青瓷
越窯,顧名思義為越時之窯。越窯青瓷又被稱為"母親瓷",因為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制成功。越窯胎骨較薄,釉色青翠。它不僅作為貢品,更是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物品。
聽說越窯青瓷中,有一精品名叫“秘色瓷”。唐代有位詩人叫陸龜蒙,他的詩《秘色越器》寫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據說,這是最早提到“秘色”一詞的。
為什么叫秘色瓷呢?因為它是一種特制的瓷器精品,只為皇家進貢,制作工藝便也秘而不宣。最早秘色瓷因為特殊的釉料,能夠讓瓷器外表發生像冰、似玉的效果。因此,也尤為珍貴。后來漸漸地,秘色瓷演化成凡是釉料保密的都稱其名。
無論是秘色瓷或是其他,越窯青瓷作為古老的窯系瓷器,保存至今自有其獨特魅力。這種魅力吸引著甄景虎,吸引著其他更多的人。
“瓷都”景德鎮,燈火通明的古窯燒制出千年的文化。
甄景虎出生在這里,從小接觸得最多的就是泥巴。塌軟無形的泥,在手中揉搓變化。無憂無慮的童年,泥成了最好的朋友。
耳濡目染下,他中專乃至大學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陶瓷專業。畢業后,開了自己的工作室。 兜兜轉轉間,他開過工廠接過活。卻終究因為太忙碌,沒時間創作最終放棄。
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甄景虎
2012年,杭州市政府提出 “國大師帶徒”活動。甄景虎從景德鎮趕來杭州,參加了各項考試。從千百人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嵇錫貴的弟子之一。
學習陶瓷,一雙巧手必不可少。從拉坯到燒窯,看似反復的一成不變,實則都是功力的體現。
拉坯是最初的步驟,一個作品最原始的形態就在這里出現。拉高、壓低、擴寬、收攏,簡單的步驟在雙手間變幻出花樣。
待到坯干,就可以裝飾了。“陶瓷繪畫一定要注意釉料的干濕度”甄景虎說。坯體本身會吸水,因此釉料干則會畫不動,太濕則圖案燒制后不易顯現。
相比繪畫輕描淡寫,泥屑橫飛的雕刻也是一門手藝活。除了心中要有構思好的圖案之外,下手準也至關重要。同樣需要運籌帷幄的是捏塑。一塊泥巴,如何捏得玲瓏剔透、惟妙惟肖?心中早已有數。
舒張微卷的荷葉,復刻了池塘里的靈動。
曲折玲瓏的太湖石,縮放了園林中的精巧……
甄景虎把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與崇敬之情通過一件件的陶瓷作品創作表現出來,用陶瓷作品詮釋出呼吁人們保護自然環境,留住自然贈予的這一方藍天碧水的真實感念。
作者簡介:
甄景虎,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1978年生于江西景德鎮,2000年畢業于景德鎮學院陶瓷設計專業。現任職于杭州貴山窯陶瓷研究室工作。
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嵇錫貴,學習陶瓷技藝制作近二十年。
專注于傳統陶瓷技法的研究和現代陶藝技藝的探索,把現代生活美學和傳統陶瓷技藝結合為一,創作出許多不同裝飾技法的陶瓷作品。深受廣大收藏者和陶瓷愛好者的喜愛。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的專業展覽和學術交流,并多次獲得特等獎,金獎,銀獎等獎項。
作品越窯青瓷捏塑《石語》文房系列被浙江省博物館收藏,作品釉下五彩瓷板畫《竹林古剎》以及青花裝飾瓶《春耕圖》被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
2016年被杭州市政府授予“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