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彩瓷板漢宮秋月最高估價58萬
2011/12/10 21:22:51
一個多月前,巴黎塞納河北岸的藝術殿堂盧浮宮內,正在舉辦2011年第十屆國際文化遺產展覽會。來自意大利、比利時、加拿大、俄羅斯等14個國家的代表展示了各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這屆展會上,首次出現了中國手工藝者的身影。其中,50件具有地方特色與個人風格的陶瓷藝術品,全面呈現出景德鎮窯、河南鈞窯、河南汝窯、陜西耀州窯、浙江龍泉窯、河北定窯、福建建窯等七大歷史名窯的制瓷技巧和現代陶瓷魅力。
參展者之一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文躍帶去了兩件由他獨創的釉上彩繪作品。《長安出行圖》和《一路高歌》是展覽中唯一的粉墨彩藝術。《長》作將高溫釉彩產生的色釉肌理效果,在畫面上幻化成霧靄,形成妙趣橫生的空間體積變化,和意境悠遠的場景效果,作品以粉墨彩裝飾,視形置景,隨形賦色,將一種全新的陶瓷藝術表現形式和色彩語匯帶給了觀賞者。
2011年11月11日,結束了法國之行的李文躍,在景德鎮家中只停歇一日,又飛抵上海參加教育部高校高職高專藝術設計教學指導委員會年會。會議期間,他與記者相約在同濟大學,分享他的粉墨彩故事。
《曲阜三孔》 一鳴驚人
盡管記者這次采訪,未能親見李文躍的創作環境與作品真跡,但從他事先準備的瓷畫作品集中,可以清晰地讀取李文躍陶瓷創作的兩大特色,墨彩描金和粉墨彩,尤以粉墨彩為多。
一幅名為《曲阜三孔》的粉墨彩雙千件瓷缸,以史詩般的長卷、靈動的色彩和飽滿的體態,令人沉醉其中。
粉彩瓷作為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與青花瓷、顏色釉瓷、玲瓏瓷齊名。墨彩始于清晚期,是民族藝術繪畫形式與琺瑯彩工藝結合而成的釉上彩瓷技法,以黑料為主、紅料為輔,金料點綴,具有 “一管柔毫,三色兼妍”的風格。前者由粉彩顏料與水混合而制,而后者由墨色顏料與油調和而成。
《曲阜三孔》以孔廟、孔府、孔林為背景,將圣賢故事置于不同的場景中。畫面中的動態之物,如人像、仙鶴,以粉彩繪之;靜態景觀,如樹木、山石、房屋,以墨彩裝飾。李文躍利用墨彩與粉彩的對比關系,相映相襯,突出主題,增加畫面的表現力并達到協調之美。
為燒制雙千件的超大瓷缸,他不得不膽大心細。此作需要三次燒成,首先在瓷坯上雕刻紋飾后燒制成白瓷;然后在白瓷的釉面上繪出人、屋、樹、鶴等畫面,二度入窯燒制,并燒出瓷器表面的金黃底色;最后以粉彩和墨彩在畫面中填色,第三次入窯。為確保萬無一失,李文躍將燒制時間從一天延長為一周,讓溫度緩慢升降。盡管如此,每一次燒制,他還是感到忐忑,擔心胎體燒裂或產生瑕疵。
2006年,當這件龐然大物首次出現在江西省博物館公開展覽時,引來許多人圍觀。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按捺不住興奮,指著作品說:“文躍,我要洗澡!”另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拍著李文躍的肩說:“這件作品,可不能輕易賣了。”
這件花費了一年零一個月創作的《曲阜三孔》,是李文躍在題材和工藝難度方面的雙重飛躍。構思題材時,他曾與北京的朋友探討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創作道路。前人有以畫虎、畫水仙、畫鴨而聞名,李文躍則傾心于有歷史厚度和民族文化內涵的題材。朋友建議他“要畫就畫文韜武略,才有震撼感” 。帶著這種思想,李文躍開始了孔子題材的創作。
在創作過程中,李文躍需要處理粉彩與墨彩兩種顏料的虛實關系,使大場景與景物協調統一。由于繪畫原料的差異,燒制的效果不同,兩者有機融合和互相襯托,讓他費足了心思。李文躍說:“這種創作思路,過去沒人考慮過,有時一種創意突破,比技術更難。”
這件作品使年僅47歲的李文躍于2006年獲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盡管國家博物館(微博)藏品部主任曾挽留《曲阜三孔》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