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思瓷韻有余香——陳揚龍釉下五彩瓷畫導讀
2014/2/26 15:14:24
中國畫崇尚造境和移情,統(tǒng)稱為“宇宙的人情化”。高明的畫家應(yīng)當善于將所描繪的具體物象和自己豐富的心靈感應(yīng)或強烈的情感融合一體,以其達到“文人化”和“心靈化”的高度,也就是古人所云“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物我相通,天人合一”。揚龍先生始終遵循這一審美法則,故其釉下五彩瓷畫格調(diào)高雅,意境深遠,取得了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
他筆下的花草蔬果,都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然而他卻能賦予它們生命和情趣,使之鮮活起來;他的作品既有詩人的纏綿悱惻,又兼具哲人的超曠空靈,因而氣韻生動,禪思雋永,回味無窮,絕非一般花卉畫可以比肩。美學家說得好:“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揚龍瓷畫就是這樣自然,有本色,是遠離俗濫的真正藝術(shù)品。何謂俗濫?俗濫就是自己無本色,而喜蹈襲別人的陳規(guī)舊矩,因而也是藝術(shù)生命枯竭的表現(xiàn)。藝術(shù)貴在有追求,有創(chuàng)新。朱熹有詩贊云: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揚龍瓷畫之所以能夠始終充滿“天光云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他的藝術(shù)生活中有著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花草蔬果。一枝閑花亦朋友,幾株野草皆文章。他將它們“人格化”,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或朋友,關(guān)愛備至,觀察入微。即使是街角的小花、墻邊的小草、樹上的野果、大棚里的蔬菜,都逃不過他的慧眼,一併成了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因而能真正做到遠離名利、甘于清貧、耐得寂寞,與時俱進。他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經(jīng)對工藝與裝飾的系統(tǒng)研究,改進和豐富了釉下彩裝飾形式。1959年他進行“龍印底心”的以印代畫的技術(shù)革新,提高功效近一百倍。歷經(jīng)了3年完成輕工部下達的“釉下色料”的課題研究,為釉下五彩理論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他還在傳統(tǒng)“單線平填”技法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薄施淡染”的新技法,使傳統(tǒng)的釉下五彩技法更上層樓。經(jīng)過五十多年的實踐和探索,終于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晶瑩潤澤、清新淡雅、天真秀逸、寧靜高潔。這正是:寧靜方臻妙,意到更兼工。薄施淡彩處,禪機一抹中。
孔子尚正氣,老子和莊子尚清氣和真氣,釋迦尚和氣。揚龍先生堅持以“正清和真”四氣自況,故其作品能昇華到“文人化”和“心靈化”的高度。他筆底流淌出來的不是單純的技巧,而是一種自信和自在,從容和瀟灑,能引起觀賞者的強烈共鳴。其許多作品(例如《小菖蘭》、《心荷》、《人間春色》、《秋摘》、《長春》、《竹影清風》等),都能給觀賞者留下“似花勝花,似玉勝玉”的神韻,有一種揮之不去久久難忘的余香。正所謂:淡而悠長,清而彌香,幽而空靈。
“閑心對定水,情景兩無塵”。在廣大愛好者和收藏家的眼里,“陳瓷”就是他們心中的一泓“定水”,看到它煩躁的心情就會立刻安定下來,這就是“陳瓷”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我們用“脫盡人巧殊眾工,神工鬼斧難雷同”來贊譽“陳瓷”,實不為過。
陳揚龍大師在北京“薄施淡彩——陳揚龍瓷藝展”開幕式上發(fā)言
《春蘭》
春來了,靜靜地、悄悄地;柔似柳枝,纖如蘭草;剪不斷,理還亂,纏綿悱惻。幾朵小菖蘭宛如藍色的精靈,那舒卷自如、翩翩飄拂的長葉就是她的廣袖,正在向人間撒布春消息……
看葉勝看花——《小菖蘭》
《小菖蘭》器型由楊永善教授設(shè)計,細短頸、鼓腹,以變化的弧線構(gòu)成柔和而圓融的瓶體,與釉下彩堪稱絕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