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人羅慧榮、曹翠花口述史——“7501”瓷背后的故事
2021/10/13 12:46:31
20世紀70年代中期,景德鎮接受了一項特殊的制瓷任務,這就是后來稱之的“7501”瓷。當時從接受任務到生產過程都是秘密進行的。許多年以后,有關這件事逐步解密,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但這并不為奇,因為當時每一環節都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很多細節也只有一兩個人清楚,時間一長,帶有推論和猜測的東西就必然會出現,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7501”瓷工程是景德鎮當代陶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有必要進行客觀的記錄。為追憶“7501”瓷一些細節,我們有幸采訪到了兩位“7501”瓷的見證者,看看她們是怎樣說的。
羅慧榮,1934年出生,江西吉安人。曾任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長。
曹翠花,1940年出生,江西都昌人。青花老藝人。
羅慧榮說:“我是農家孩子,8歲訂婚,14歲結婚,學過醫。大學學的是硅酸鹽專業(水泥)。1963年畢業后分到部陶研所工作,是當時的徐所長到省輕工業廳要來的。我是坐12座的飛機到景德鎮來的,在所里主要搞顏色釉研究工作。1974年,市里面確定了幾家為涉外單位,比如雕塑、建國、藝術、光明等瓷廠,部陶研所也是其中之一。所里提拔我擔任中層干部(計劃室副主任),負責涉外工作,接待外賓,每個月有幾趟接待任務。”
羅慧榮年輕時候的照片
羅慧榮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
“有關1975年制作毛主席用瓷的事,總指揮是時任所長的方綜同志,我作為計劃室的副主任協助方所長做些工作。能圓滿完成這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是陶研所全體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為什么取名‘7501工程’?這個名稱是所里取的,因為這項工作是1975年陶研所的第一號工作任務。為什么叫我做協助工作呢?因為我是計劃室的副主任,計劃室的主要工作職能就是管理生產和技術。‘7501’瓷計劃的下達以及后來的組織生產始終是保密的,據我后來分析,當時可能只有時任黨委書記的湯伯衡和所長方綜兩個人知道是為毛主席制造生活用瓷,所里其他人任何一個人都不知道。那時,凡是開會或其他碰頭什么的都不準做記錄,都是憑腦子記,所以,現在沒有留下‘7501’瓷的相關第一手文字資料,只有一些產品設計圖紙。”
方綜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
“關于‘7501’瓷的起因,我也是由時任江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黃慶榮告訴我的,黃慶榮是直接接頭人,他直接和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接頭。大概是1975年三、四月份的樣子,為了迎接毛主席去湖南視察,醴陵為毛主席制作了一批釉下彩(五彩)生活用瓷。汪東興是江西人,對江西有感情,也知道江西景德鎮瓷器有名,他與時任江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黃慶榮可能是戰友,又是同行,不知道是打電話還是發電報給黃慶榮,說醴陵做了那么多毛主席生活用瓷,你們江西可以做得出來嗎?黃慶榮也搞不清楚能否做得出來,他只講我們江西有個景德鎮是搞瓷器的地方,應該可以做得出來。就這樣他連夜(可能汪東興也來了,不能確定)趕到景德鎮,找到時任市委副書記、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黨委書記的李可時,把這個事與他講了。第二天晚上,李可時就召集各主要瓷廠的主要負責人開會,會上拿出了一件醴陵的大概是釉下彩(五彩)的6寸盤子,就說要生產這樣的瓷器,問景德鎮能造得出來嗎?據說會議開到深夜12點,會上沒有哪一家瓷廠敢表態,為什么呢?因為醴陵胎子的原料是高白釉。高白釉1964年陶研所做過(沒有后來‘7501’的好),關鍵是醴陵的裝飾是釉下彩(五彩),景德鎮這方面當時是不行的。景德鎮有四大名瓷,就是沒有釉下彩(五彩),所以大家不敢發言。一是怕高白釉的胎子做不出來,二是釉下彩的顏料一點底都沒有。那時候還是講階級斗爭,沒有誰敢發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