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畫瓷”能否成功尚需市場檢驗
2010/12/31 22:56:17
在中國藝術品的價值被深度發掘、價位一再沖高的2010年,收藏與投資的話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書畫、玉器、錢幣、珠寶……等各個領域都有新生力量進入,而代表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精髓的瓷器,更是由于被業內公認為“硬通貨”而廣受追捧。但是,由于近年來瓷器的價格一再走高,收藏門檻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投資和收藏的人將目光轉向了當代名人瓷。而一些具有創新和探索精神的藝術家,也將觸角伸入了“名家畫瓷”的跨界合作當中。
瓷器投資另辟蹊徑
對于瓷器收藏愛好者來說,瓷器越來越讓他們“進退兩難”:一方面,中國瓷器在各大拍賣中價格屢創新高。日前,一只清乾隆官窯花瓶在英國拍出5.5億元,更是被人稱為“天價”,并再次刷新中國瓷器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即使不是這樣的“天價拍品”,一件品相完好、流傳有序的中國瓷器也動輒幾百萬元,甚至幾千萬元,非一般藏家能望其項背。而流散在古玩、舊貨市場上的瓷器,價格倒是很有“殺傷力”,但不是在行內摸爬滾打多年的人,絕不敢輕易下手;另一方面,媒體又在不斷揭露瓷器造假的種種伎倆。
不過,藝術并不僅存在于某一個板塊,熱愛陶瓷的人總能發掘新的領域古瓷玩不起,我們可以從新的入手。當代名人瓷正是這樣一個正在日益受到關注的熱點。
所謂當代名人瓷,就是指民國時期一批著名陶瓷藝術家的作品和1959年獲得國家首批“陶瓷美術家”稱號的藝術大師創作的精品,以及后來獲得國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陶瓷高級工藝美術師”等職稱的名人的名作。
在名人瓷備受關注的同時,他們的作品也不僅止于幾萬元的價位,一些百萬元甚至千萬元的成交價不斷出現,給名人瓷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標桿作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創作的第二塊《三顧茅廬》瓷板畫就以1300萬元(含稅)成交。這是繼其《三顧茅廬》系列之一于2005年賣出150萬元之后,再次刷新了單件藝術陶瓷成交價紀錄,被人稱為“開創中國當代藝術陶瓷千萬元時代”的作品。該件作品的購藏者認為,當代藝術瓷有著巨大的升值空間。這種升值空間也源于當代陶瓷藝術巨大的創作空間。
其實,早在2004年的時候,當代名人瓷就開始活躍,并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關注。據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總工藝師陳烈漢介紹,從2006-2010年這5年時間內,當代名人陶瓷的價格增長了10倍左右。大部分國家級大師的作品在當時可能只賣到7000-8000元之間,現在已經漲到了7萬-8萬元之間。從市場占有量方面來看,不論是在禮品市場,還是在投資收藏市場,名人陶瓷的銷量也在以30%的速度增長。
陳烈漢認為,當代名人瓷的主要優勢在于,首先是工藝精湛。從2009-2010年之間,陶瓷藝術的水準超過了歷代的水平。因為科技的進步促進了整個陶瓷業的發展。比如顏料、配釉等都趨向于標準化,同時,分工更趨細化,也使得工藝師可以集中精力搞創新。再加上燒成技術的提高,也促進了陶瓷走向精品化;名人瓷的第二個優勢在于可以保真。傳統的陶瓷能在市場上流通的非常少,贗品可以說能占到60%。當代陶資則不同。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從價格發展和市場占有量的趨勢來看,當代名人瓷將是一個長期走高并且極具潛力的投資收藏領域。
名人瓷投資警惕代工
然而,當代名人瓷并不是投資收藏的完美“避風港”或“保險箱”、隨著其越來越受到關注,一些不好的現象也正在慢慢出現。最讓投資者頭痛的莫過于“贗品”和“代工”。
對于一般收藏者來說,能夠從大師處訂到工藝品當然是一件幸事,但是隨著大師們受關注程度的提高,“千金難求一瓷”的情況也在日益顯現,不少藏家手中有錢,但訂不到心儀的作品。許多無良的商家也正是瞅準了這一空子,大量復制大師的作品,給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混亂。
“瓷都”景德鎮就曾經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