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朵姐妹花:琺瑯彩洋彩 粉彩
2011/2/10 22:03:29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國制瓷工藝的頂峰時期,出現了不少新的發明和創造。琺瑯彩、洋彩和粉彩就是在此朝出現的,并成為清代宮廷藝術的光輝典范,堪稱中國彩瓷的頂級品種。尤其是琺瑯彩,自產生以來一直是皇帝御前獨享的珍玩,制品不多,故異常珍貴。
琺瑯彩是何工藝?
釉上彩品種之一,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宮廷御用瓷。它是在已燒好的素胎上涂彩料作底,在底色上加繪紋飾,再經爐火燒制而成。按裝飾工藝不同,琺瑯器可分為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透明琺瑯等。其中與瓷器有關的琺瑯工藝只有一種,即畫琺瑯,一般稱之為“琺瑯彩瓷”,簡稱“琺瑯彩”,其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
琺瑯彩從哪里來的?
琺瑯彩繪采用的畫琺瑯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紀中葉,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內填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初期制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后來逐漸開始做裝飾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以后,禁海開放,西洋制品開始涌入,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并就地設廠研制,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但由于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宮聘請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瑯作指導燒造畫琺瑯器。但其式樣、圖案已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瑯的特點了。
琺瑯彩為何這么貴?
原清宮收藏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最集中的地點是乾清宮東端凝殿左右屋內,共有400件,每一件或兩三件盛一木匣,匣內糊囊,匣蓋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畫琺瑯”。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遷后離開故宮,1949年被運往臺灣,剩下的40件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手中的琺瑯彩瓷器應是晚清流散出宮或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走的。
粉彩的“粉”作何解?
是景德鎮窯在五彩的基礎上及“琺瑯彩”的影響下創制成功的又一種彩瓷。它的獨特之處,是在彩繪時攙加一種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畫出的圖案可發揮渲染技法的特性,讓畫面粉潤柔和,富于國畫風格,因此被稱為“粉彩”或“軟彩”。
怎么區別琺瑯彩與粉彩?
琺瑯彩與粉彩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彩色瓷品種,二者均出現在清代康熙年間的晚期。它們的區別之一是琺瑯彩的玻璃質較多,粉彩的則較少。不過,最容易區分的還是琺瑯彩畫面中的輪廓線都比較清楚,每個花朵、每片葉瓣都有明顯的輪廓界限。而粉彩瓷器的紋樣則有渲染效果。如果把琺瑯彩比作油畫,那么粉彩就好比水彩畫。
“洋彩”又是什么東西?
無論是去年10月以2.5億港元創下新高的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還是11月以5.5億元再破紀錄的清乾隆洋彩鏤空雙層瓷瓶,都讓國人注意到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洋彩”。對此,蘇富比資深瓷器專家康蕊君(Regina Krahl)特別撰文,做出了深入淺出的解釋:
乾隆早期,除景德鎮御窯場外,北京紫禁城造辦處設琺瑯作,其址臨近皇帝起居之所,專制瓷胎畫琺瑯器,由宮廷畫家奉旨繪瓷,受皇帝督檢。琺瑯彩料為西來之品,后清宮工匠受命研制。至乾隆年間,工匠大概已掌握煉制彩料之法,不再依靠舶物。
1741至1744年間,乾隆皇帝敕制的琺瑯彩瓷,除由宮廷作坊承做外,也有由景德鎮御窯負責燒制的。奉旨于景德鎮御窯燒制的琺瑯彩瓷雅稱“洋彩”,御窯場大規模燒制的琺瑯彩瓷則稱“粉彩”。其時,粉彩瓷器多飾淡雅紋樣,因而得名。洋彩瓷器嚴遵宮廷規格,足以與內府琺瑯作所制琺瑯彩瓷媲美。
所以,唯乾隆年間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