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的欣賞及收藏
2011/3/9 21:41:24
鈞窯瓷器以其蘊潤雅致、五彩斑斕的釉色著稱于世,同時它也是釉和造型完美結合的產物。
鈞瓷窯變釉色的美妙,固然是配釉與燒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只有與同樣富有藝術表現力的造型結合起來,它的這種特殊的美感才能更為充分地展現出來。鈞瓷造型要講究實用功能,符合生活的客觀要求,還要考慮到藝術美,鈞窯瓷器的釉層豐滿且有流動性,為了適應鈞釉的這種特點,在造型上除了注意圓、扁、方、長、曲、縮、張、格局合稱和虛實得當之外,還必須做到渾厚端莊,典雅大方,裝飾簡練,線條明朗,棱角突出,起伏得當,以增強鈞釉的藝術美。其主要表現在:釉色美,銅紅釉的成功運用以及窯內溫度和還原氧氛的恰到好處;紋路美,主要靠工匠的施釉過程中,針對器型的曲、直、凹、凸、上、下等各個部位的素胎上浸過釉之后,再刷上不同厚度的釉。例如,這樣在煅燒過程中,釉在器型的不同位置就會出現拉絲、沉積、結晶等變化,呈現出如兔毛般的色線,似蚯蚓走泥的痕跡,有立體感的色點和針尖般的點點明星,這就是兔絲紋、蚯蚓走泥紋、魚子紋和珍珠點等名貴紋路;流動美,厚釉在相應的器型上,經煅燒熔融流動,釉色與紋路相交出奇,渾然構成一幅幅神異的圖畫。這些流動的畫面,變幻莫測,猶如鬼斧神工,又如自然天成,隨著豐富的想象力,呈現出各種絕妙奇景,如高山云霧、滿山翠竹、星辰滿天等令人嘆為觀之,拍案稱奇。
新鈞胎質堅固細密,斷面呈羊肝色,火候高,吸水率低,達到了高度瓷化的程度。釉色五光十色,美不勝收,既有火焰紅、胭脂紅、朱砂紅、雞血紅、玫瑰紫、海棠紅等紅紫相映、五彩滲化的窯變釉,又有天青、月白、碧藍、米黃等青中泛紅、紅中透藍的品種,還有的器體通紅微現碧藍,略有熒光,時隱時現的神奇花釉。產品的造型更是豐富多彩,有葵花式、蓮花式、海棠式、長方式、六方式等各式仿宋鈞花盆,還有出戟尊、象耳尊、鼓釘洗、虎頭瓶、鵝頸瓶、膽瓶、玉壺春、活環瓶、六方瓶、六愣瓶、三足爐、虎頭鼎等,造型種類多達幾百種。尤其是近幾年,鈞瓷技術人員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勇于創新,吸取了玉雕、木刻等藝術技巧,創作出了雙龍活瓶和象耳活瓶。此外,還運用浮雕、鏤空等技法制作出了蟠龍七弦瓶、牡丹透花盆、五龍鼎、九龍瓶等。
尤為令人難以忘懷的是1997年7月1日,我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歷史時刻,河南省選擇了最能代表中原悠久歷史與璀璨文明的鈞瓷,制作成名為“豫象送寶”的特大鈞瓷瓶,作為賀禮送往香港,表達了河南9600萬人民對香港回歸祖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良好祝愿。整件賀禮由瓶、座、墩、展臺四部分組成,高貴的窯變紫紅釉鈞瓷和寶石藍色的座墩上下疊放,三個部分總高1997毫米,寓意1997年香港回歸。其中墩為鼓形,飾有鼓釘。鈞瓷瓶的造型則借鑒于傳統的觀音瓶造型,古樸端莊,渾厚肅穆。整體釉色以紅色為主,紅中泛紫,紫中透藍,呈現出一派熱烈歡騰的喜慶氣氛。
鈞窯瓷器作為我國古老悠久的傳統瓷種之一,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愈加豐富的今天,又以更高超的制作工藝和精美絕倫的姿色遍銷海外,使我國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更加廣泛地傳向世界。當代鈞瓷取“宋鈞”釉厚均勻,采“元鈞”聚色成形,繼千年傳統技藝,融合現代美學情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陶瓷愛好者珍藏,收藏界也歷來就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說。鈞瓷的窯變釉色是任何美術大師也不可能設計繪畫出來的,“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便是對鈞瓷窯變的形象說明。
鈞瓷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之后的今天,它又被重新挖掘出來,得到了更為空前的發展,并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