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業調查記
2010/4/2 22:00:01
景德鎮為我國第一產瓷名區,亦全世界瓷業之發源地,其景況之隆替,非特系乎民生之榮,抑且關于文化之興衰,國人對此當甚關心。茲將視察所得,表而出之,以供有心人士之研討焉。月前余應江西當局之召,商談改革瓷業計劃擬設大規模瓷廠于九江(關于新瓷廠計劃,候辦法妥切,當另發文表之)。因想欲改革瓷業,必先明了瓷業的衰落原因,欲知瓷業的衰落原因,不能不調查中國第一瓷區的景德鎮。遂與南昌中行蔡經理慎齊、九江中行周經理達人,又邀熟悉該鎮情形者數友,同車出發。南昌距景德鎮約五百華里,中間有小河四。余等早七時半動身,晚六時始至,因天小雨,車載又稍重,故馳行較緩,若普通汽車約行八小時也。
景德鎮地雖偏僻,風景佳幽,山水環抱,竹木繁生。距鎮十數里, 已望見黑煙繚繞,高入云霄,令人發生一種愉快之感。據同行湯君云,景鎮在極盛時代,每年營業至一千四五百萬兩,窯戶四千余戶,工人二十萬人,駐鎮莊客和當地商人三天一小飲,五天一大筵,麻雀通宵,娼妓遍地,極人間之逸樂,間不料景鎮之有今日凌替也。車近鎮邊,已見其衰落景象,蓋煙筒百余座,出煙者不過十之一二耳。該鎮中行經理周筱芳君,率眾來迎,因數日前已聞張總理將來鎮,歡迎周不止一次矣。相見寒暄,余代張君申謝意,是晚與蔡周二經理寓于中行。翌晨早八時, 出發參觀各廠,在敘過參觀之前,愛先將制瓷程序,略為說明,免致聞者有混淆不清之感。按新式制瓷廠,共分六部。〈一〉制料,〈二〉匣缽,〈三〉做坯,〈四〉掛釉繪花,〈五〉 燒窯,(六)檢查包裝。其法將山中取來之石土,配合一定成份(視礦質而異),用水淘洗精制,是曰制料廠。匣缽者系瓷器入窯時之外套。匣缽之裝瓷,有如帽匣之裝帽(匣缽原料,只混合壓碎,而不必精裝)。匣缽之制法,新式用機械,舊式用人工,是曰匣缽廠。將精制之原料,做成種種之磁坯,是曰做坯廠。新式用機械,舊式用人工。磁坯做成后,有先掛釉而后畫花者,(畫后以火烘之)謂之釉上畫(彩畫者多屬此類)。有先畫花,而后掛釉者,謂之釉下畫(青花者多屬此類),是曰釉繪廠。掛釉之后,裝入匣缽,入窯燒之,是曰窯廠。燒成檢查其等級,用稻草包裝,是曰檢收廠。
以上情形,系指新式瓷廠而言,蓋一大廠中分為六部份,所設分作合作制度。至景德鎮則各自成廠,不相為謀,有專做坯者,土名曰窯戶(窯戶之名不妥,應改為坯戶)。有專燒窯者,土名日燒窯戶(應改為窯戶)。有專做匣缽者,土名曰匣缽廠。有專畫花而自烘之者,土名曰紅店。有專檢查專包裝之工人附著于瓷店內者。先自原料說起,景德鎮坯戶皆是小本經營,無單獨制料能力,其原料皆購自中人(俗曰行家)。中人由山中采料時,僅略加水洗,而未能精制,品質既雜,價值又高,影響于成本者甚大。至向來產地,距鎮不過百二十里,地名曰窯里,為吳、劉、李、饒諸姓所把持,每歲限制產額,高抬市價,銷路好時,每年可坐享純利四五十萬元。按此條系第三類礦,政府本可直接干涉,或任人招領,乃沿習至今,無過問者。至坯戶做坯,均采用人工制,一切率由舊章,例如三人為一組,每組每日出坯四十二板(每板十七個碗或盤)。此系歷代相傳之數,按理應視營業情形而變更其數。但一經變化,認為有違犯章(俗名行色),起而反對之。制坯如此,他類可推。又坯戶不能自做匣缽,須購自一定之匣缽廠,是曰賓主。即一經購定,無論匣缽好壞,一年之內不準另易他廠。按匣缽耐火度須高于瓷器,否則有倒窯之虞。但匣缽廠為貪圖厚利起見,匣缽原料常常混以差質,所以倒窯之事甚多。至景德鎮瓷窯,共一百余座,悉為都昌幾家富戶所專有。
燒窯之制,系按瓷品件數算以柴金(景德鎮用柴燒窯)。柴金須先納,燒窯成績好壞窯戶不負責也。且竊戶不必常川駐鎮,只令幾個窯工管理其事,而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