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彩陶:從鄉土走向世界 近年來聲名鵲起
2010/3/1 15:09:39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徽界首彩陶以其古樸、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和簡潔生動的刻畫紋飾近年來聲名鵲起,頻頻在國際上展出,其發展也引起了當今國際文化藝術界的關注。
界首彩陶的誕生與當地千年之前的古窯有著內在的血脈關系,在界首田營鎮的一些村落里,還依稀可見一些上千年的老窯口,記者在這里尋訪到了這些傳承千年的文化遺存。
計文崗老人是當地還在燒制陶器的僅有的幾個人之一。他指著村里幾口古窯告訴記者,這些古窯已經用了好多代了,傳到他這一輩,已經不能再使用了。當地文化局介紹,計文崗所在的村落被稱為計窯村,而計窯是界首田營十三窯之一。據歷史資料中記載,界首田營一帶曾集中有盧窯、魏窯、張窯等十三個窯口,主要生產三彩刻花陶、民風陶、建筑陶等,繼承了傳統三彩刻畫陶瓷工藝,其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時期,盛行于明清,流傳至今。
如今,計文崗家的古窯已經長滿了雜草,逐漸地退出了當地人的視線,而計文崗也另辟爐灶,用新建的小窯燒制一些農村常用的陶器,在興致來的時候,他還對這些陶器上釉上色,做成彩色的陶器,也就是當今世界知名的界首彩陶。
據介紹,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取自當地的黃膠泥,也稱“黃河淤”,即黃河泛濫沉積下的黃色黏土。其制作可追溯于唐宋,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在裝飾技法上吸收了當地木板年畫、剪紙等藝術風格。晚清至民國時期,界首彩陶受到戲曲藝術的影響,出現了大量以傳統劇目為體裁的人物場景畫,并沿襲至今。
近年來,當地土陶藝人盧山義制作的三彩“刀馬人”酒壇受到國際藝術界的熱捧。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